第364章 道家学者徐则
徐则,生于南朝宋齐之际,卒于隋开皇年间,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声名卓着的隐士与道家学者。其一生潜心道法,遁迹山林,以淡泊之志拒尘世功名,却因深厚的道家修为与超然的处世风范,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颇具影响,连后来登基为帝的杨广也曾对其倾心仰慕,成为彼时道家思想在社会上层传播的一个鲜活缩影。 徐则的早年经历,史书载之略简,却可从零星记载中窥见其早慧向道的轨迹。他出身于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的寻常人家,幼时便异于常童,不喜嬉闹,反倒对山野间的草木星辰、古籍中记载的神仙方术抱有浓厚兴趣。邻中有老者通些黄老之说,徐则常缠着请教,听至玄妙处便凝神屏息,动辄久坐忘归。稍长之后,他便自觉摒弃世俗琐事,将家中所藏的道家典籍尽数翻检出来,从《老子》《庄子》到《黄庭经》,一一潜心研读。有时为解一句经文,他能独坐窗前数日,直至心有所悟,才展露释然之色。
随着年岁渐长,徐则对尘世的疏离感愈发明显。彼时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与纷争时有发生,朝堂之上更是派系林立,人心叵测。他目睹亲友因卷入仕途风波而遭逢变故,更觉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唯有山野之间的清静与道家的自然之道,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于是在弱冠之年,他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意外却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决定——辞家入山,隐居修行。
他最初隐居的地方,是吴郡附近的穹窿山。此山山势绵延,林深谷幽,常有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徐则在山中寻了一处背阴的岩洞,又亲手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舍,便以此为家。每日天未亮,他便起身在山间行走,观日出云海,听鸟鸣泉涌,体悟自然之理;白日里则或静坐诵经,或研习道家养生之术,揣摩吐纳导引之法;入夜后便就着松明火把,继续翻阅带来的道家典籍,或是在月下打坐,修炼心性。山中生活清苦,夏日蚊虫叮咬,冬日寒风刺骨,他却甘之如饴。有时粮食匮乏,便以野果野菜充饥;衣衫破了,便用山中草木纤维简单缝补。旁人见了觉其辛苦,他却常对偶尔来访的樵夫说:“山中无俗事,心自安适,此乃人间至乐也。”
在穹窿山隐居数年,徐则的道家修为日渐深厚,其超然物外的名声也渐渐传出山外。有人说曾见他在雪地里打坐,夜半时周身有白气环绕;也有人说他能与山中鸟兽相安共处,松鼠会跳到他的肩头,鹿群会在他诵经时驻足聆听。这些传闻虽或有夸张,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世人眼中已非寻常隐士,而是近乎“得道高人”的存在。当时南朝的一些士大夫,或因厌倦官场,或因慕其声名,曾专程进山寻访,希望能从他身上求得处世之道,或是拜他为师学习道法。徐则对来访者多是淡然相待,清茶一杯,闲谈数语,从不主动宣讲道法,却总能在不经意间以寥寥数语点醒对方。若遇心术不正、只为猎奇而来者,他便闭门不见;若遇真心向道、性情纯良者,便偶尔指点一二。有位曾任南朝吏部郎的官员,因遭权臣排挤而心灰意冷,进山求徐则指引前路,徐则未说太多,只带他站在山巅看云卷云舒,而后道:“云聚云散,皆随自然,人生起落,亦然如此。若心不系于荣辱,何处不是安身地?”那官员闻言顿悟,此后便辞去官职,归家后以读书种花自娱,心境日渐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