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道家学者徐则(第2页)
后来,为了寻访更清幽的修行之地,也为了避开日渐增多的来访者,徐则离开了穹窿山,辗转至天台山中隐居。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自古便是道家修炼的圣地,传说中的“天台仙踪”更是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徐则在天台山中选了一处更为偏僻的山谷定居,此地人迹罕至,唯有一条小溪从谷中穿过,环境比穹窿山更为静谧。在这里,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道家思想的研习与实践中,不仅对传统的老庄之学有了更深的体悟,还对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等与道家相关的学问进行了系统梳理。他常对着星空观察星象运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试图从中探寻宇宙自然的奥秘;也常采集山中草药,研究其性味功效,结合道家养生之法,摸索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道。
在天台山隐居的日子里,徐则的名声并未因地处偏僻而消减,反而因距离朝堂更远,更添了几分神秘与高洁。此时南朝已亡,隋朝统一南北,天下局势渐趋安定,但朝堂之上对隐逸之士的关注却有增无减。隋文帝杨坚虽以法家手段治国,却也对道家思想抱有一定兴趣,曾派人寻访天下隐士,希望能从中招揽人才,或是借助其声名稳固民心。徐则的名字,自然也传入了朝廷官员的耳中,有人曾上奏隋文帝,建议征召徐则入朝,授予官职,却被徐则以“山野之人,久疏世务,不堪为官”为由婉言谢绝。他在回复朝廷的书信中写道:“臣闻巢父许由,遁迹箕山,千载之下,其风犹存。臣虽不才,愿效其志,以山水为伴,以道法自娱,足矣。”隋文帝见其志坚,便不再强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让徐则的声名震动朝野的,是他与晋王杨广的交集。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当时他身为晋王,坐镇扬州,对江南的文化与名士颇为关注,尤其对道家思想抱有浓厚兴趣。他早听闻徐则的声名,知道他是南方道家学者中的翘楚,且德行高尚,便一心想请他出山,到自己府中讲授道法。为表诚意,杨广特意派了自己的亲信幕僚前往天台山,携带厚礼与亲笔书信,恳请徐则前往扬州。 书信中,杨广言辞极为恳切,称自己“久慕道法,然苦于无明师指点,闻先生得道高深,如久旱望甘霖,恳请先生不辞辛劳,下山一晤,以解愚惑”,还承诺若徐则愿往,必以师礼相待,绝不强求功名之事。派去的亲信也在徐则面前反复陈说晋王的诚意,劝他不必固执于山野之居。
徐则见杨广如此郑重,又念及他身为皇子,能对道家抱有敬意实属难得,心中虽仍不愿入世,却也不好过于决绝。他沉思数日后,对来人说:“晋王既有此心,贫道若一味推辞,恐失却机缘。道法本应济世,若能以片言只语点化贵人,亦是功德一件。”于是,他终于应允前往扬州,但临行前特意言明:“贫道此去,只为讲授道法,事成之后便即归山,绝不受任何官职俸禄。”
抵达扬州后,杨广果然如其所言,对徐则礼遇有加,将他安置在府中专门修建的清静院落里,每日亲自前往请教,屏退左右,只以弟子之礼聆听徐则讲解道家的“自然无为”“守静致虚”之道。徐则并未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而是结合现实,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道法的精髓,他告诉杨广:“治国如治身,当顺应民心,不妄为,不扰民,则天下自安;修身如治国,当摒除杂念,守心不动,则道自成。”杨广听后,深感受益匪浅,对徐则愈发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