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道家学者徐则(第3页)
然而,徐则毕竟是山野隐士,久居朝堂之地,终究难以适应。扬州虽繁华,却无山林间的清静;王府虽恭敬,却多了几分世俗的约束。他在扬州停留了不过月余,便日渐思念天台山中的溪泉与松涛,心中归意渐浓。一日,他对杨广说:“贫道已将所知之道大略相告,晋王天资聪慧,自能领悟。贫道山野之人,久离故地,心不安宁,恳请晋王允我归山。”
杨广虽不舍,却也知道徐则的心意已决,强留无益,只得应允。他本想多赠些财物,又怕徐则拒绝,便只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行装与路上所需的盘缠,亲自为徐则送行。临别时,杨广仍有些怅然,问道:“先生此去,何时可再得相见?”徐则微微一笑,答道:“因缘自有定数,晋王保重,贫道去也。”
谁知,徐则尚未启程返回天台山,在扬州的寓所中突然仙逝。关于他的离世,史书记载颇为简略,只说“无疾而终”,时年八十二岁。或许是他年事已高,又经路途劳顿,加之对山林的思念难以释怀,才在完成与杨广的缘分后,安然辞世。
徐则的猝然离世,让杨广颇为悲痛。他本想将徐则的遗体安葬在扬州附近,却又念及徐则生前对天台山的眷恋,最终决定遵从其遗愿(或说其心志),派人将遗体护送回天台山安葬。不仅如此,杨广还亲自为徐则撰写了一篇碑文,文中追忆了与徐则相处的时日,盛赞他“志存高远,道合自然,不慕荣利,超然物外”,称他的离世是“道家之损,士林之悲”,并命人将碑文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徐则的墓前,以表敬意与怀念。这篇碑文后来被收录于一些古籍之中,成为后世了解徐则生平的重要依据。
徐则的一生,未曾担任过任何官职,也未曾留下鸿篇巨制的着作,却以其隐逸的行踪与深厚的道家修为,在南北朝至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的存在,恰是当时道家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生动例证——在那个政权更迭频繁、人心浮动的时代,道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清静守心”,为许多厌倦了官场纷争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而杨广对徐则的敬重与缅怀,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便是身处权力中心的皇室成员,也需要从道家思想中寻求某种心灵的慰藉与治国的启示。
徐则虽已远去,但他隐居山林、潜心道法的身影,以及他与杨广之间那段因道结缘的往事,却如同天台山的云雾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道家文化的风貌,以及士人阶层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精神抉择。他用一生的隐逸与坚守,诠释了道家“不为物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也为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增添了一抹沉静而深远的色彩。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徐氏略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