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第3页)
在“河阴之变”前夕,徐纥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旦落入尔朱荣手中,必死无疑。于是,他矫诏打开骅骝厩,盗取御马十匹,趁着夜色向东逃窜,投奔泰山太守羊侃。在羊侃帐下,徐纥故技重施,凭借自己的机辩之能,力劝羊侃反叛北魏,归附南朝梁。羊侃最终率部南投,但徐纥却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独自渡江投奔梁武帝萧衍。
在南朝,徐纥虽获授官职,却因名声狼藉,难以在当地立足。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北魏旧臣还是南朝新贵,都对他的为人不齿。徐纥在南朝的日子并不好过,最终在历史记载中销声匿迹,其结局成谜,无人知晓他最终魂归何处。
徐纥的一生,宛如在权力的惊涛骇浪中苦苦挣扎的孤舟。他出身寒门,却怀揣着对权力的炽热渴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仕途之路。
徐纥天资聪颖,机智过人,且文采斐然,这些优点在他初入官场时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和机会。然而,他并未满足于靠真才实学来获取晋升,而是迅速领悟到权术的重要性,并毫不犹豫地将其运用到极致。
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徐纥如流星般短暂地闪耀。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和不择手段的权术,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然而,他的贪婪、谄媚与残忍也逐渐暴露无遗。
徐纥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对同僚和下属也是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则专横跋扈,其手段之卑劣令人发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徐纥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无治理国家之大才,好小伎,专以谄媚为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徐纥的本质——他虽然在权力的游戏中暂时得逞,但却缺乏真正治理国家的才能和品德。
徐纥的所作所为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也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他的故事,是北魏末年政局混乱、小人得志的一个典型写照。透过他的人生轨迹,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腐朽,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