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第2页)

胡太后重新摄政后,徐纥深知要想长久保持权势,必须寻找更稳固的靠山。此时,胡太后的宠臣郑俨进入了他的视野。徐纥与郑俨一拍即合,结成政治同盟,时人谓之“徐郑”组合。郑俨凭借胡太后的宠信掌控后宫,徐纥则通过草拟诏令操纵朝政,两人互为表里,将朝廷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势倾内外”。据《魏书》记载,徐纥“有机辩,善承颜色,终日处理公务不疲”,他在处理政务时确实展现出了过人的精力与才能。每当朝廷有紧急诏书需要起草,他能同时命令几个属吏执笔,自己则时而在地上踱步,时而卧于榻上,分别向每人口述诏书内容,几篇诏书很快就能完成,且条理清晰、合乎事理,连当时以文学着称的黄门侍郎王遵业、王诵等人,有时也不得不为他秉笔,听从他的指授。

但在这勤政表象的背后,是徐纥对权力的极度贪婪。他利用手中职权,大肆卖官鬻爵,将朝廷官职明码标价,只要肯出钱,无论才能品行如何,皆可入朝为官,时人讽其行径如同“白昼劫贼”。他还妒贤嫉能,排斥异己,凡是对他权力构成威胁的人,或是不愿依附他的正直之士,皆被他想方设法打压排挤,使得北魏朝廷乌烟瘴气,政治愈发腐败黑暗。

随着孝明帝元诩逐渐成年,他与胡太后之间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孝明帝不满胡太后的专权,更对徐纥、郑俨等人把持朝政深感厌恶,试图夺回大权。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胡太后在徐纥、郑俨的怂恿下,开始系统性清除孝明帝的亲信势力。他们先是诬陷孝明帝的宠臣谷士恢谋反,将其处死;继而派人刺杀孝明帝身边的僧人海蜜多,以断绝孝明帝的耳目。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孝明帝忍无可忍,密召尔朱荣率军入京“清君侧”,企图借助外部势力铲除徐纥、郑俨等人。然而,消息不幸泄露,孝明帝陷入绝境。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徐纥与郑俨眼见形势危急,为求自保,竟向胡太后献策:“若不早图,祸将及矣”。三人合谋后,徐纥亲自调制鸩酒,由胡太后强令孝明帝饮下,年仅十九岁的皇帝就此暴崩于显阳殿。这一弑君恶行彻底激化了北魏的统治危机,成为北魏走向覆灭的重要转折点。尔朱荣得知孝明帝被杀后,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起兵进逼洛阳,引发了震惊天下的“河阴之变”。胡太后与幼主元钊被沉河处死,两千余名北魏宗室及朝臣惨遭屠杀,北魏政权名存实亡,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