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北魏末权臣徐纥
北魏末年,风云激荡,朝政在各方势力的倾轧下摇摇欲坠。在这一混乱的历史时期,有一人以其独特的发迹与衰败历程,成为那个时代政治乱象的生动写照,他便是徐纥。
徐纥,字武伯,出身于乐安郡博昌县的寒门之家。在北魏那个极为看重家世门第的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然而,徐纥自幼好学,对名理之学颇有钻研,且擅长文辞,凭借自身努力在察举孝廉中脱颖而出,对策及第后,被北魏高祖提拔为主书令史,由此踏入仕途,成为北魏官僚体系中最底层的一员。这看似是他平步青云的开端,却也饱含着寒门子弟在士族门阀主导的官场中挣扎求生的艰辛。
初入官场,徐纥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敏锐性。当时,宣武帝的宠臣赵修权势滔天,徐纥看准时机,极力谄附赵修。在赵修的举荐下,他顺利升任中书舍人,后又迁任通直散骑侍郎,从一个微末小吏迅速跻身中枢机要部门,品级也得到大幅提升 。这段经历,不仅让徐纥尝到了攀附权贵的甜头,也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使他认定权力的获取需依靠依附强者,道德与操守在官场进阶之路上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好景不长,赵修因恃宠骄恣、骄奢淫纵,引发众怒,最终倒台。徐纥作为赵修党羽,受到牵连,被流放至枹罕(今甘肃临夏)服苦役。这对徐纥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流放途中,同行者大多死去,他却凭借顽强意志活了下来。在枹罕,徐纥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时刻关注着洛阳的政治局势,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宣武帝去世后,孝明帝即位,清河王元怿掌权。徐纥通过同乡贾思伯的引荐,成功投靠元怿,得以重返洛阳,担任黄门侍郎。重回权力中心的徐纥,深知自己地位不稳,于是在元怿面前极尽谄媚之能事,不仅卑躬屈膝,还利用自己的文辞能力,代元怿草拟文书、决断政务,逐渐成为元怿身边的得力助手,也借此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北魏政坛风云变幻,正光元年(520年),胡太后被妹夫元叉与宦官刘腾发动政变囚禁,元怿也被诬陷谋反惨遭诛杀。徐纥审时度势,立刻抛弃元怿,转而投靠元叉。为表忠心,他自愿外放为雁门太守,远离权力核心,实则是在等待时机。在雁门任职期间,徐纥表面上兢兢业业处理政务,赢得当地百姓的好感,实则暗中结交元叉亲信,为自己日后重返洛阳铺路。
随着元叉专权日久,其暴虐淫乱、失尽人心的行径愈发凸显,胡太后抓住机会,联合孝明帝发动政变,成功复位,元叉被赐死。徐纥凭借之前在地方积累的声誉,以及曾是元怿下属的身份,再次获得胡太后的重用,官复原职并兼任领军将军司马。此后,徐纥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历任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等要职,最终总摄中书、门下二省事务,军国诏令皆出自他手,成为北魏实际上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