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像在为牺牲的战友唱着挽歌(第3页)
休息时,王小宝凑到林泰身边,盯着他肩膀上的绷带,小声问:“班长,您的伤还没好,为啥不歇会儿?让其他老兵带我们也行啊。”
林泰摸了摸绷带,伤口还在隐隐作痒,那是愈合的征兆,却笑了笑:“这点伤不算啥,你们早点学会实战技巧,下次战斗就能少受点伤,我这点疼,值。” 他想起之前牺牲的战友,小李第一次上战场时,连如何利用地形隐蔽都没完全学会,就冲了上去;小陈更是连手榴弹的保险销都没来得及拉开,就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要是当时自己能多教他们些,说不定他们就能活下来。现在带着这些新兵,就像在替那些兄弟把经验传下去,把守护阵地的责任接过来,哪怕累点、疼点,也心甘情愿。
老周拿着地图找林泰请教:“班长,雪地里视线不好,有时候敌人穿着白色伪装服,怎么快速判断他们的位置?”
林泰指着远处的松树:“看雪地上的脚印,还有树枝上的雪 —— 敌人路过时,会碰掉树枝上的雪,从咱们这里看过去,就能发现异常的空缺。”
他还从怀里掏出自己的笔记本,那本子的封面已经磨得发白,里面记满了这些年总结的雪地作战技巧,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还夹着一张旧照片 —— 是之前小组的合影,小李搂着小陈的肩膀,笑得露出两颗虎牙,连长站在中间,眼神坚毅。“这些都是实战里摸出来的,没有书本上的花架子,你们记牢了,关键时刻能救命。”
夕阳西下时,训练才结束。新兵们累得瘫坐在雪地上,军靴里灌满了雪水,冻得脚趾发麻,却没人抱怨。
王小宝和刘刚凑在一起,比划着下午练的战术动作,争论着刚才 “进攻” 是哪里做得不对;老周则拿着笔记本,把林泰说的要点重新梳理了一遍,字迹工整得像在答卷。林泰看着他们的身影,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 这些年轻的新兵,就像雪地里刚冒芽的草,虽然稚嫩,却透着顽强的生机,只要好好打磨,迟早会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战士。
休整到第五天,营地的广播突然响起熟悉的《我是一个兵》,旋律刚起,就有人跟着轻轻哼唱。紧接着,后勤兵的吆喝声传遍营地:“战地报刊和信件到啦!各班组派代表来领!” 声音刚落,原本还在休息的战士们瞬间来了精神,纷纷从帐篷里钻出来,连刚训练完的新兵都忘了疲惫 —— 在这远离家乡的战场上,家书和报刊是唯一能连接外界的纽带,是驱散疲惫的良药,是支撑大家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林泰跟着队伍去领物资时,帐篷外已经排起了长队,战士们搓着手,跺着脚,眼神里满是期待。负责分发的是个姓王的老兵,脸上满是皱纹,手里捧着一摞信件和报纸,笑得眼睛都眯了:“别急,都有!一个个来,看看有没有家里寄来的信,还有前线的捷报呢!” 报纸是油墨印刷的,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头版用红色字体印着 “前线捷报:我军成功守住 xx 阵地” 的标题,旁边配着战士们冲锋的黑白照片,虽然模糊,却透着股热血劲儿;信件则用不同颜色的信封包着,有的贴着家乡的风景邮票,有的用胶带缠了好几圈,显然是家人怕信件在运输中损坏,透着浓浓的牵挂。
“林泰!你的信!”林泰接过信, 信里说了些家里的近况,嘱咐他注意安全。
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一个字都暖得人眼眶发热。
一周后,营地的喇叭突然响起急促的集合号,那声音尖锐而急促,打破了休整期的宁静。
战士们迅速列队,动作比平时快了一倍,代理排长站在队伍前,手里拿着新的任务通知,脸色严肃得像结了冰:“休整结束!上级命令我们换防到东线 37 号阵地,继续执行防御任务!那里是敌人重点进攻的方向,大家做好准备!”
话音刚落,队伍里没有丝毫骚动 —— 经历过生死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大家只是默默挺直腰板,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少了几分休整时的松弛。
林泰和战友们开始收拾行装,动作熟练得像流水线作业。
林泰先把妻子的信放进背包最底层,再铺上一层干净的棉布,生怕信件被磨损;又仔细检查武器:步枪的枪管擦得锃亮,能映出人影,弹匣里装满了黄澄澄的子弹,手雷的保险销牢固得很,拉环上还缠了圈细绳,方便紧急时拉开;新领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旧军装也小心收好 —— 那上面的每一道弹孔、每一块血渍,都是他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见证,是不能丢的 “勋章”。
展大鹏抱着心爱的 pkm 通用机枪,反复检查枪管和弹匣,手指摩挲着枪身上的烤蓝,嘴里念叨着:“老伙计,又要跟你并肩作战了,这次可得给力点,多打几个敌人。”
蒋小鱼则把之前布置诡雷的工具仔细打包,铁丝、雷管、引线分类放好,还在袋子上贴了标签,生怕混乱;何晨光在一旁整理狙击枪的配件,瞄准镜擦得一尘不染,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匣。
新兵王小宝有些紧张,收拾背包时总掉东西,水壶、毛巾掉了一地,脸涨得通红。林泰走过去,帮他把水壶固定在背包侧面的扣环上,又把毛巾塞进背包缝隙:“别慌,跟着我们,注意隐蔽和配合,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