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沧州市河间市非遗-歌诗、大鼓、刻瓷、豆腐、八大碗、酿酒
河间非遗:千年古韵里的文化瑰宝 在沧州河间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河间歌诗、西河大鼓、河间刻瓷、热闹豆腐制作技艺、老席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及瀛州大曲酿酒技艺,这些承载着河间人民智慧与情感的非遗项目,共同构成了河间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河间歌诗:千年诗韵的悠扬回响
河间歌诗,犹如一条流淌在民间的文化血脉,用河间方言搭配先秦古韵来吟唱《诗经》,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老的河间大地,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河间歌诗以歌伴诗、载歌载咏,既保留了先秦诗歌的韵律特点,又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情感。当那熟悉的乡音响起,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古代的诗经世界,让人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在河间的婚丧嫁娶、节庆等民俗活动中,河间歌诗常常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河间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河间歌诗的传承人们,如同文化的守护者,一代又一代地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承下来。他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歌诗的旋律和歌词传递给后人。尽管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河间歌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传承人们依然坚守着这份责任,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河间歌诗。
西河大鼓:鼓曲艺术的璀璨明珠
西河大鼓,作为我国北方较为典范、独特的鼓曲形式,起源于清朝康雍乾时期冀中河间、保定一带。最初用犁铧片击拍,称“犁铧片”,后因艺人多来自子牙河、大清河流域,天津人对这两条河流称西河,故定名“西河大鼓”(1929 年在天津“四海升平”戏园最终定名)。
西河大鼓为一人操三弦伴奏(后亦有加入扬琴、四胡者),一人击板演唱,形式简单,便于演出。其书目丰富多样,有长篇书、中篇书、短篇鼓词、书帽等。长篇书如《杨家将》《呼家将》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能够吸引听众长时间沉浸其中;中篇书和短篇鼓词则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生活中的点滴故事;书帽则短小精悍,往往在演出前作为开场,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