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743章 廊坊市三河市非遗-大鼓、燕山大板、十美图、錾刻、鲁班枕
廊坊市三河市非遗文化:大鼓、燕山大板、十美图、錾刻与鲁班枕的传承密码 三河市,这座位于京津冀交界的千年古城,不仅是燕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因深厚的非遗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技艺的活态博物馆。从激昂的鼓乐到婉转的曲艺,从精妙的金属雕刻到巧夺天工的木艺,三河非遗以多元形态串联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基因库。
一、三河大鼓:宫廷韵律与民间智慧的交响
历史溯源
三河大鼓(全称半壁店同善太平大鼓会)发源于燕郊镇半壁店村,清同治年间由乡绅吴殿林牵头组建,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其核心由16面直径三尺六寸五分的牛皮大鼓构成声效矩阵,完整保留了清朝宫廷仪仗的节奏程式与鼓形制式,兼具皇家礼仪的庄重与民间艺术的鲜活。
艺术特征
声效体系:鼓面直径象征农历天数,鼓槌长度对应二十四节气,通过鼓心、鼓边、鼓帮的12种基础音效,模拟战阵厮杀与农耕丰收的场景。
造型规制:鼓身彩绘“二龙戏珠”纹样,演奏者着明黄色对襟服、六棱软帽,参照光绪年间《万寿盛典图》中的仪仗装扮。
表演程式:遵循“三段九节”结构,从“凤鸣朝阳”的舒缓到“雷震八方”的密集连击,全程49分钟,十二个固定环节环环相扣。
传承现状
作为省级非遗,三河大鼓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制培养新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鼓会日”举行收徒仪式。近年来,团队创新开发文旅融合项目,如2022年中秋晚会的多媒体版《月映山河》,将鼓点与光影同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二、燕山大板:快板曲艺中的京东乡韵
起源与创作
燕山大板是三河特有的快板类曲种,1975年由刘燕、王德华、胡嘉良融合莲花落、霸王鞭、北方二人转及硪歌、小悲调等燕山民间小调与评剧、影调元素创作而成。其以近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为特色,可单人持大板与节子演唱,或多人配合舞蹈动作群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