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衡水市安平县非遗-马尾罗织造、西河调、烙押烫、圣姑传说
衡水市安平县非遗:马尾罗织造、西河调、烙押烫与圣姑传说的文化密码
在衡水市安平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千年的文化记忆。从指尖跃动的马尾罗织造到耳畔回响的西河调,从葫芦上跃动的烙押烫艺术到民间口耳相传的圣姑传说,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安平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马尾罗织造:丝网之源的千年技艺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马尾罗织造技艺,作为安平丝网产业的雏形,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当时安平人以马尾或马鬃为原料,织成筛具,用于粮食筛选。这种独特的织造工艺,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成为安平丝网产业发展的基石。
马尾罗的织造过程极为复杂,需经过选料、浸泡、梳理、编织等多道工序。选料时,需挑选质地坚韧、长度适中的马尾或马鬃;浸泡过程中,需用特制草药汁处理,以增强材料的柔韧性和耐用性;编织时,匠人需运用独特的织造技法,将马尾或马鬃交织成密实的网眼结构。成品马尾罗不仅筛分效率高,而且经久耐用,深受市场欢迎。
传承与发展
2019年,马尾罗织造传统手工艺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安平县的一些村落,仍能看到匠人用传统技艺织造马尾罗的场景。他们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将一根根马尾或马鬃编织成精美的筛具,也编织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同时,安平县也积极推动马尾罗织造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一些企业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出新型马尾罗产品,如用于工业过滤的马尾罗网、用于艺术装饰的马尾罗壁画等,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西河调:运河畔的民间歌谣
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
西河调,作为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在安平县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其名称源于流经此地的西河(今大沙河),因河畔人民在劳作之余常以此调唱和而得名。西河调的唱腔高亢激昂,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
西河调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和表演唱。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扇子或手帕,边唱边舞,生动地展现着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其伴奏乐器以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乐器为主,音色悠扬婉转,与唱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