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第2页)
“抵挡?”另一人冷笑,声音带着压抑的怨愤:“没听陛下说吗?离了我们这些‘老爷’,天塌不下来!人家有的是从演武场上选拔出来的‘新锐’,有的是靠砍人头立功上位的‘能吏’!我们这些‘熟悉敌情’的,怕是妨碍陛下的新军制了!陛下这是想彻底掌控军权,可他难道不明白,没有我们这些老将,边关的安稳从何谈起?”
“都给我住嘴!!”开国仅存的几位国公之一,晋国公猛地回头,目光如电,严厉地扫视众人:
小主,
“军令如山!陛下既有明旨,兵部与五军都督府自当一体遵行!你们若有怨言,便是程勇第二!莫非也想尝尝锦衣卫诏狱的滋味,或是看看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被陛下钦点的‘新锐’接手?陛下的决策必有深意,我们做臣子的,只需遵旨行事。若因一己之私而误了朝廷大事,那便是千古罪人!”
他特意加重了“新锐”二字,语气寒意凛然。纵观皇帝登基以来的种种举措,从来都不是盲目为之,每次都是早有谋划。
“国公说的是!”众人赶忙收敛心神,然而有人心中不以为然,愤恨难平,暗中期待三王何时起兵造反、清君侧,届时……哼……
也有人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几位老将顿时噤若寒蝉,额角渗出冷汗。程勇那血淋淋的下场就在眼前,家族覆灭,本人更是身败名裂。
皇帝的手段,太快、太狠。他们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忌惮与一丝无奈。这轮调,恐怕是躲不过去了。如何在新制下保住家族和仅存的体面,成了他们此刻唯一能思考的问题。
——————
户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并肩而行,两人低声交谈,语速极快。
工部尚书眉头紧皱,眼中却闪烁着被激发出来的斗志:“格物院选址、营造,示范工坊的筹建,招募匠户学徒的章程……千头万绪啊!每一项都困难重重,格物院选址要考虑诸多因素,工坊筹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匠户学徒招募也得制定合适的章程,确保能招到合适的人才。这一系列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差错。”
“钱粮之事,户部优先调拨。”王俭点头,神色凝重:“还有商贾科举那事……陛下这‘饵’和‘钩’都下得巧妙。我担心的是,天下商贾一旦闻风而动,那些捐献家产超过五成的,其子弟若真有才学还好,要是些纨绔子弟,地方官学考核、州府复核这一关,压力可就大了。”
“由点及面,天下各贱籍……士林必然会反弹……商贾子弟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能会改变现有官场格局,士林向来注重出身和学识,对此怕是难以接受。这中间若处理不好,恐怕会引发一系列麻烦。”
“这是陛下要的。”工部尚书压低声音:“你我只需按旨意,把各自分内之事办得毫无破绽,别成为那根‘刺’下的牺牲品便是。陛下的决策我们无力更改,唯有全力执行,才能在这场变革中保全自己,也为朝廷出份力。”
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脚步匆匆,各自回衙署处理堆积如山的旨意去了。
——————
兵部尚书张韬则与几位明显是皇帝新近提拔的少壮派将领走在一起,他们的步伐明显轻快许多,脸上虽有凝重,却难掩振奋。
“张大人,陛下这轮调换防之策,实乃神来之笔!”一位年轻将领兴奋地低语,“彻底斩断了那些世袭蠹虫盘根错节的根基!军中积弊,非此猛药不能清!”
张韬点点头,眼中精光闪烁:“不错。这是陛下给予我们推行军改的最大助力!名单和章程必须尽快拟好,务求精准,既要达到轮调目的,又不能真的伤了边军的筋骨。尤其是北疆、西陲几个紧要之处,新上任的将领必须能迅速稳住局面。五军都督府那边,也要协调好。”
他语气转厉,“陛下最后的话都听到了?‘克扣军饷、虐待士卒、畏敌怯战者,立斩不赦’!新军新气象,谁敢在这时候触霉头,本官第一个拿他祭旗!”
“末将明白!”几位少壮将领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有识之士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他们清晰地看到,皇帝手中的变法之轮,已经不再是温和的改良,而是裹挟着铁与血、雷霆与烈焰的巨碾,正以无可阻挡之势,轰隆隆地向前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