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 石呆子的命(122)(第2页)
他开始带着扇子走街串巷,向人们讲述这些扇子背后的故事,传播家族的文化。每一把扇子都有着独特的工艺和历史,石呆子讲得绘声绘色,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渐渐地,石呆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也日益增加。他不再是那个被人欺负的可怜人,而是成为了一个传播文化、受人尊重的使者。
然而,好景不长,贾赦见石呆子再次出名,心中嫉妒之火熊熊燃烧。他觉得石呆子的存在就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于是又打起了坏主意。他勾结了当地的一位官员,诬陷石呆子私藏违禁物品,企图再次夺走扇子。那官员平日里就与贾赦狼狈为奸,收了贾赦的贿赂,便不问青红皂白,带人冲向石呆子的家中。
石呆子再次陷入困境,这次连迎春和张云郎也坐不住了。他们深知贾赦的恶行,如果不加以制止,石呆子将永无宁日。他们四处奔走,寻求帮助。迎春找到贾母,向她诉说了事情的真相,希望贾母能主持公道。贾母听后,对贾赦的行为感到愤怒,严厉地斥责了他。张云郎则去找了一些平日里与贾府交好的权贵,希望他们能出面说情。
一些曾经受过石呆子帮助的百姓也纷纷站出来,为他作证。他们在公堂上声泪俱下,讲述着石呆子的善良和正直。在众人的努力下,贾赦的阴谋再次破产。那官员也因为徇私舞弊,被革职查办。
经过这一系列的波折,石呆子终于明白,只有强大自己,才能真正守护住家族的宝物。他决定用扇子开办一个学堂,教授孩子们知识和技艺。他邀请了一些有学问的先生,一起为孩子们授课。学堂里不仅教授诗词歌赋,还传授手工技艺,让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
之后,石呆子的学堂继续培养学子。有的考取了功名,成为了造福一方的官员;有的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石呆子的故事也成为了京城中的一段佳话,人们传颂着他的坚韧和善良。而贾赦,因为自己的恶行,最终遭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名声扫地,贾府也逐渐衰落。迎春和张云郎则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爱情也在风雨中变得更加坚不可摧。他们时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温暖和善良。
石呆子捧着那失而复得的二十把扇子,迈着沉重的步伐,默默地离开了大厅,回到自己的房里,见了崔氏。他那消瘦且憔悴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愈发落寞,仿佛被整个世界所遗弃。
石呆子将扇子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桌上,自己则呆呆地坐在一旁,眼神空洞,思绪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曾经,这些扇子是他的骄傲,是家族的荣耀,每一把扇子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就因为贾赦的贪婪,他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遭受了无妄之灾。如今扇子虽然回来了,可那些失去的时光和遭受的苦难,又怎能轻易忘却?那些被贾雨村陷害入狱的日子,那些在狱中遭受的折磨,都如同一把把利刃,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贾府这边,贾赦虽然道了歉,但心中依旧有些不甘。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这石呆子,真是不知好歹,我都道歉了,他还摆着那副臭脸。”邢夫人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道:“老爷,事已至此,还是莫要再计较,免得又生事端。咱们贾府如今也得注意名声,可不能再惹出什么乱子来。”贾赦听了,狠狠地瞪了夫人一眼,却也不再吭声。
而贾琏则对父亲的行为感到羞愧。一天夜里,他私下对王熙凤说:“父亲这次做得实在过分,那石呆子也是可怜之人。咱们贾府这样仗势欺人,传出去可不好听。”王熙凤白了他一眼,嗔怪道:“你呀,少管这些闲事,小心惹祸上身。咱们只管过好自己的日子,别去掺和这些麻烦事儿。”贾琏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却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不满。
另一边,迎春和张云郎回到家中,两人感慨万分。迎春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事儿总算是过去了,只希望以后能平平静静的,不要再有什么波折。”张云郎点头应道:“是啊,只是不知石大伯今后如何。他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
不知怎么回事,石呆子的事情在京城中渐渐传开,好像是有人故意在散播这些消息似的,街头巷尾人尽皆知。一些正义之士对贾赦的行为纷纷谴责。有一位名叫李义的书生,才华横溢,心怀正义。他听闻了石呆子的遭遇后,义愤填膺,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