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天一凡 作品
第122章 秋闱见真章(第2页)
十一月初一,会试如期举行。
与乡试不同的是,会试考官全是临时从翰林院、詹事府抽调的,且入闱前要签下“身家清白状”,若有亲属应试,必须主动回避。
阅卷时,实行“分房阅卷,交叉复核”制:同一份卷子由三位考官分别打分,若分数相差悬殊,便提交主考官重审。
周延儒作为监考官,每日只睡两个时辰。
他戴着老花镜,逐份翻看复核的试卷,看到陈子龙的策论时,忽然停住了笔。
那卷子上写道:“防贪不在惩,而在察;察不在密,而在公。使百姓能言、言能达、达则必查,则贪腐自消。”
“这个陈子龙,有点意思。”他在卷首画了个圈,“让誊录官把这份卷子抄录三份,分送王都御史、周镳大人看看。”
建丰十年正月十五,殿试在太和殿举行。二百四十五名通过会试的贡士穿着崭新的朝服,按名次排列,鸦雀无声地跪在丹墀下。
皇帝坐在御座上,目光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孔。
他手里的试卷已由内阁预拟了名次,但他还是亲自挑出几份细看。
当看到陈子龙的“吏治策”时,他忽然开口:“陈子龙,你说‘百姓能言则贪腐自消’,可知这话的分量?”
陈子龙叩首时,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臣以为,百姓是水,官吏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若百姓有冤能上达天庭,贪官便不敢肆意妄为。”
“说得好。”皇帝将朱笔点在他的名字上,“朕就点你为探花。”
传胪那日,新科进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百姓们夹道欢呼。
与往届不同的是,他们的籍贯、师承、试卷节选都被抄写成榜,贴在街头巷尾。
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看着榜文,对孙子笑道:“你看这上面写的,陈子龙是松江府的秀才,家里三代都是种田的,没沾过半点官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