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人楠 作品

第207章 考察(加更)

第二天清晨,刘光天的车队和几辆黑色轿车驶入首都第一机械厂。外贸部副部长邓向荣、工业部罗部长等相关领导亲自陪同刘光天一行进行考察。

走进铸造车间,一股热浪夹杂着煤烟味扑面而来。巨大的熔炉正在吞吐着赤红的铁水,工人们古铜色的脸庞上淌着汗水,正用长柄铁勺舀起铁水浇注模具。

车间主任详细介绍着生产流程,但不时夹杂着“设备老化”、“产能跟不上”的无奈。

刘光天在一台正在工作的铣床前停下脚步。老师傅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但机床运行时发出的异响和略显滞涩的移动暴露出它的年迈。

“这是1953年苏联援建时的设备,”老师傅擦着汗说,“用了二十五年了,精度已经跟不上了,但厂里暂时没有替代的设备。”

刘光天微微颔首,伸手轻轻触摸机床表面,感受到金属传来的轻微震动。他转头对邓向荣说:“老师傅们的手艺很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随后考察的电子厂情况更加严峻。工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手工焊接电路板,检测设备简陋得让人心酸。

厂长不好意思地解释:“进口一套自动生产线要几十万美元,厂里实在负担不起。”

当车队转往第三站京城第三纺织厂时,已是晌午时分。一走进纺纱车间,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便扑面而来。

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细小的棉绒在光线中飞舞,不少工人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白絮。

“这是我们厂的主力车间,”纺织厂厂长老周大声介绍道,声音几乎被机器声淹没,“这些细纱机还是建国初期安装的。”

刘光天注意到,许多女工在机器间来回穿梭,一个年轻女工正踮着脚,费力地为高大的细纱机接线头,她的手指灵巧地在纱线间飞舞,但额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

在织布车间,情况更加令人揪心。老式的有梭织布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哐当”声,工人们在机器间行走时,不得不用手势交流。

刘光天看到一位老师傅正俯身检查布面,他的耳朵里塞着棉花团,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使得他不得不提高嗓门说话:“这些机器老了,老是断线,效率太低!”

更让人心痛的是印染车间。工人们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将布料浸入染缸,他们的手臂被染得五颜六色,车间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几个年轻工人不时咳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