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内参风暴,无声处的惊雷
省委大院,一号楼,三楼,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冬日的阳光,透过厚重的玻璃窗,懒洋洋地洒在红木办公桌上,却暖不透那份用牛皮纸袋装着的、标题触目惊心的文件。
王宗海,这位在宣传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骨子里对“洋玩意儿”始终抱着一丝警惕的老干部,放下了手里的《人民日报》,拿起了这份由他最信任的秘书,从下面呈上来的“紧急内参”。
【名片之争:谁在崇洋媚外?】
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让王宗海的眉头,不自觉地锁了起来。
他扶了扶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了下去。
文章不长,却字字如刀,刀刀见血。
它没有纠结于商业竞争的细枝末节,而是以一种极其宏大、也极其敏锐的政治视角,将两瓶小小的酱料,上升到了“文化自信”与“精神殖民”的路线斗争高度。
文章里,【玉琼浆】不再是精美的商品,而是“用香港资本包装、企图用奢华腐蚀干部思想、用虚无的‘宫廷概念’来割裂人民与历史的糖衣炮弹”。
而那瓶土得掉渣的【淑芬酱】,则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光环它是“扎根于人民群众最深厚的记忆土壤,以带动西部贫困地区兄弟共同富裕为己任,体现了新时代‘先富带动后富’伟大构想的、有血有肉的民族品牌雏形”。
文章的最后,赵兴邦用一种近乎于泣血的笔调,发出了最后的质问:【……当我们的货架,被那些妄图用‘高级感’来定义我们文化、用价格来划分我们人民的‘洋名片’所占领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从灶膛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根。】
“啪!”
王宗海将内参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胸口,因为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而剧烈地起伏着。
他想起了前几天,在省里的招商引资报告会上,那个叫林晚秋的、长得像个电影明星一样的香港女人,是如何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所有人描绘着【玉琼浆】那“让中国奢侈品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
当时,他只觉得那番话,有些虚浮,有些不接地气。
可现在,被赵兴邦这篇文章一点,他才惊觉,那不是虚浮,那是诛心!
什么叫“献给值得这一切的您”?
谁“值得”?
难道那些买不起你天价酱料的普通工人、农民,就不“值得”过上好日子吗?
什么叫“皇帝的御膳房”?
我们***人,是干革命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什么时候,开始追捧起封建帝王的那一套来了?
这哪里是文化名片?
这分明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来搞历史虚无主义,来宣扬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意识形态渗透!
“小李!”
王宗海对着门外,沉声喝道。
他的秘书,立刻推门进来。“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