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半 作品
第31章 杀局三问!(第3页)
“我想问,这个‘高频’,具体是指哪个赫兹范围?你又是如何从嘈杂的齿轮啮合声中,精准地剥离出这个声音信号的?”
问题一出口,王景明就懵了。
赫兹?声音信号?
这根本不是一个工人能回答的问题。
这是一个圈套。
回答上来,就等于承认自己有超越时代的知识。
回答不上来,对方就可以怀疑他之前的一切都是谎言。
何雨柱挠了挠头,一脸憨厚。
“李专家,您说的那个……什么‘盒子’,俺们工人听不懂。”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看向李专家,眼神里带着一种求知的质朴。
“俺就知道,机器里的声音不对,就跟人生病一样。”
“轴承要是缺油了,声音是‘嘶嘶’的,干磨,没劲儿。”
“要是里面的滚珠碎了,声音是‘喀拉喀拉’的,带渣子。”
“您说的那种德国机器,声音是‘嗡’里面带着‘叽’的一声,又高又细,跟夏天贴着耳朵飞的蚊子似的,扎得人心里发慌。”
何雨柱顿了顿,认真地反问。
“专家,您说的那个‘盒子’,是俺说的这三种里面的哪一种?”
李专家握着钢笔的手指,停在了半空。
他被噎住了。
对方没有掉进他关于“赫兹”和“信号剥离”的理论陷阱,反而用一套工人自己的、成体系的语言逻辑,把问题抛了回来。
他怎么回答?
说“是”,等于承认自己的科学理论可以被蚊子叫这种比喻所概括。
说“不是”,等于否定了何雨柱诊断的实践结果。
李专家在本子上划了一笔,点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解释。
但他紧接着追问,语气更冷。
“原来如此,是经验的积累。那我们再谈谈材料学。”
“你说那个后桥总成的齿轮有‘疲劳裂纹’。我们知道,金属疲劳是微观结构的损伤,肉眼都很难看见。”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嘲弄。
“你用手摸,就能判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