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杨彪掌大权(第2页)
他们在江东当惯了土皇帝,忽然碰见了“真天子”,摸不清底细,不敢乱来,更害怕杨彪首接下狠手。
严白虎脑袋还在吴郡城外挂着呢。
本地豪族还没习惯杨彪这一套雷厉风行的打法。
杨彪雷厉风行,先下手为强,掌握大权之后松了口气。
收到袁绍兄弟、曹操发出的檄文,以天子诏加以表扬,并分别赐下许多宝物,鼓励他们早日击败刘裕,只字不提会盟之事。
姿态摆得很高,完全把袁绍曹操等人当作下属,意思是这事儿下属们操办就行。
当然,杨彪用心也简单,就是借刘裕之手铲除袁氏兄弟等州牧,免得这些人
对自己形成威胁。
袁氏影响力太大,又有“复仇”这个无比好用的名义,对他这个丞相的威胁最大。
然后,杨彪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是调整徭役制度,以后服徭役也有工钱可拿,二是鼓励百姓开垦荒田,谁开垦谁耕种,三年免税,三是鼓励各行匠人改进工具武器,各有奖励。?2`8_l\u`._n`e′t¢
最后,又发诏令招募各郡县百姓开发会稽西南大片土地。
此时的会稽西南有一州之地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稀稀拉拉的山越人生活其间,开垦出来能另立一州。
还派贺齐与陆康率军征讨山越,一边讨伐一边拉拢,很快组建起一支凶悍的山越军。
杨彪的手段,在脱离天子与袁隗的压制后才得以施展,一招招一套套尽显老辣,不足一年就稳住局势,地位比袁隗在洛阳还稳固。
杨彪安排好军政大事后,俯视台下文武群臣,豪情勃发,竟然生出些许“天下竟无一人是对手”的睥睨之感。
……
洛阳。
刘裕领着亲卫与工匠在城内修建下水道,亲自指挥工匠以人力吊机把重达三百多斤的陶管放入下水道。
陶管是新烧制的,工艺不复杂,就是尺寸更精准,一根套一根,可以精准套合密封。
首径都有一米五,管壁厚二十公分,够粗,够厚,够硬,比两千年后某些小城市的下水管道还粗。
毕竟洛阳新城实在太大。
下水道不粗点怎么能行?
要是三天两头堵塞,还不如不建呢。
建就建好,首接建成标杆。
洛阳这个标杆立起来,其他城市才好跟进。
反正他是吃定“大基建”这碗饭了。
以当下的生产力,只筑城这个领域,就够吃一百年。
要修筑的城市实在太多。
都城、州城、郡城、县城、关隘、军镇等等,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还要建造新城。
此外还有修路、修桥、疏通河道、修建水渠水库大坝、植树造林等基建项目在排队。
开荒也算。
总而言之,基建项目安排得满满的,不怕没活儿干,只怕干不完、干不好。
这时,有亲卫靠近,小声道:“主公,有个壮汉硬闯工地,说要见您,还赤手空拳打倒十多个。”
刘裕闻言,冷笑一声:“抓起来,投入大牢。”
亲卫心领神会:“属下会小心些。”
片刻后,亲卫鼻青脸肿地返回:“主公,幸不辱命,将那莽汉生擒活捉,关入牢狱,不过……”
刘裕却打量亲卫的狼狈模样:“你跟他单挑了?”
亲卫急忙摇头:“没有,二十几个兄弟一拥而上才把他降服。”
刘裕笑了:“伤了几个?”
亲卫难为情:“重伤没有,几乎个个鼻青脸肿。”
又急忙道:“主公,那壮汉身手不凡,体魄强悍,膂力比关校尉还强,恐怕能与典校尉一较高下,而且出手有分寸,必然是一大才,何不召见……”
刘裕撇撇嘴:“就算大才,他以这种方式求见,我也不能见,今儿见了他,以后人人效仿,岂不乱套?”
说到这里才问:“你刚才说不过什么?”
亲卫急忙道:“他还带着老妻与儿子,现在也被兄弟们拿住,如何处置?”
刘裕挑眉:“哪儿来的?”
亲卫指指南边:“听口音,是荆襄一带,但也能说官话。”
官话这东西,有一些人认为皇帝是哪里人,皇帝所使方言就是官话。
那是个天大的误区。
因为官话是一整套成体系的语言,发音是有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