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栩也 作品

第三十七章 罗天大醮

“集中精神,”沈行昭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传入乔愉耳中,“引导她感受这醮火之光,天地之正。告诉她,这是为她而设的解脱之路。”他并未回头,但乔愉知道,他强大的灵力正笼罩着自己,为她隔绝着怨念最直接的冲击,也引导着她那脆弱的天眼共感,成为连接郑玉娥与净化之力的桥梁。

乔愉闭上眼,摒弃杂念,将全部心神沉入与玉香囊中那缕残魂的微弱联系中。她“看到”的不再是法坛的庄严,而是郑玉娥记忆,她颤抖着,却努力地将此刻感受到的醮坛那温暖、光明、充满希望的宏大能量,如同涓涓细流般,小心翼翼地传递过去。

“玉娥姑娘……你看,这光……这声音……是为你而来的……放下吧……尘归尘,土归土……你的冤屈,会有人知晓……”乔愉在心中默念,声音带着共感带来的哽咽。

玉香囊的震动渐渐平复,那股刺骨的寒意在醮火正炁的冲刷下,如同冰雪消融般缓慢褪去。沈行昭敏锐地感知到怨气的净化与魂魄的初步稳固,紧抿的唇角终于放松了一丝。

在醮仪进行间隙,主办方为远道而来的各派高真、民俗研究学者以及特殊机构代表安排了一场小型的内部交流会。议题围绕“现代社会中怨念的成因、演变与处置新思”。

沈行昭作为民俗研究院的代表和沈家传人,自然在受邀发言之列。

沈行昭走上讲台,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在满座道袍、长衫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衬得他身姿挺拔,气质沉静。他没有多余的寒暄,打开投影。

“诸位前辈,同道。”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理性的穿透力,“怨灵,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能量聚合体,其形成核心在于‘执念’与‘冤屈’的交织。传统认知中,其强度与年代、怨气浓度直接相关。然而,我们近期处理的一起案例,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器物本身的‘场域’特性,对怨念的存续与演变,具有关键性的放大和扭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