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罗天大醮(第2页)
他切换画面,展示玉壶春瓶的微观结构扫描图和其他案例材料分析。
“这件清代官窑玉壶春瓶,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类似‘聚阴阵’的能量场。而附着其上的怨念核心,其沉冤未雪、遗物被夺的强烈执念,与器物本身的‘场域’产生了共振。”
台下几位老道长微微颔首,显然对这种基于器物能量场的分析表示认同。一位龙虎山的老道长抚须问道:“沈小友,依你之见,对此类与器物深度绑定的特殊怨灵,处置之道,除却超度净化其核心执念外,是否需着重处理器物本身?”
“前辈明鉴。”沈行昭微微欠身,“器物本身已成怨念载体与放大器。单纯超度灵体,若不净化或彻底破坏器物‘场域’,残留的怨气仍可能吸引游魂野鬼附着,形成新的隐患。此次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他展示了一张醮坛圣光笼罩玉瓶的模拟图,“借助罗天大醮汇聚的天地正炁,以醮火‘煅烧’其怨念核心,同时辅以特殊法器引导正炁冲击并重塑器物内部的能量结构,从根本上瓦解其作为‘怨念容器’的特性,使其恢复为一件普通的、承载历史信息的文物。此乃‘釜底抽薪’之法。”
他的发言逻辑清晰,既有传统理论的根基,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分析手段,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具有创新性和实操性。会场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学者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另一位研究民俗心理学的教授提问:“沈先生,您提到怨念核心的‘执念’是关键。在处理过程中,如何精准定位并化解这种强烈执念?共感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安全性又如何保障?”
这个问题触及了核心,也隐含着对乔愉这类特殊能力者处境的关切。
沈行昭神色不变,语气却更显沉稳:“定位执念,需结合详实的历史考据、器物承载的情感印记分析,以及共感者的‘桥梁’作用。共感者如同精密的‘情感探测器’,能直接触及怨念本源,其作用确实难以替代。但这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强烈的负面情绪冲击可能导致共感者精神崩溃或被反向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