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六 作品

第275章 家书(永璇番外)(第2页)

强自镇定下来,儿想起行囊中还有母皇赐的银票,贴身收藏。略觉心安,便解开外袍查看——这一看,更是冷汗涔涔!那贴身暗袋竟被利刃划开一道细口,银票早已不翼而飞!儿愣在当场,耳中嗡嗡作响,方才明白昨日那老板娘过分热心的帮忙搬行李,小儿再三催促沐浴,皆是障眼法。这京城外的市井江湖,竟险恶至此!

身无分文,腹中饥馑。儿漫无目的地在镇上行走,不觉日头当空。路过一个包子铺时,那刚出笼的肉包子香气扑鼻,儿竟不由自主停下脚步,眼巴巴望着蒸笼。铺主是个五十开外的老汉,须发花白,系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他看了儿半晌,忽然用夹子夹起两个热腾腾的包子,递过来道:“后生,吃吧。”

儿面红耳赤,拱手道:“多谢老伯,只是……在下囊中羞涩……” 老汉哈哈大笑:“两个包子值什么?看你这打扮像是读书人,落难了罢?如今圣天子在位,咱们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我这铺子生意不差,每日卖不完的包子,都是要送到育婴堂去的。不差你这两个!”

儿感激涕零,接过包子狼吞虎咽,从未想过,两个普通的肉包竟能如此美味!食毕,儿见老汉忙碌,便主动帮忙擦拭桌椅、招呼客人。老汉起初推辞,见儿执意,也就由着了。忙过午市,儿又帮着收拾碗碟,竟不觉劳苦。

傍晚时分,老汉要将剩余的二三十个包子送去育婴堂。儿随之前往。那育婴堂设在镇东一座清幽院落中,白墙灰瓦,十分整洁。才进院门,便见十几个孩童正在院中嬉戏。虽都穿着粗布衣裳,却个个面色红润,笑声清脆。

一个老嬷嬷迎出来,笑道:“孙老爹又来了!孩子们都念着您的包子呢!” 老汉将包子交给嬷嬷,对儿道:“瞧见没?这都是没爹没娘的孩子。要是从前,早不知饿死哪个街头了。如今朝廷设了育婴堂,拨银钱、派医官,这些孩子都能吃饱穿暖,还能认字读书呢!”

看着那些孩童井然有序地分食包子,儿胸中涌起一股热流。当日傍晚,儿辞别孙老汉,却得他资助了五十文钱做盘缠。儿发誓他日必当百倍奉还。

此后数月,儿一路打工一路行。在保定府的“醉仙楼”做过跑堂,每日端盘送菜,学会了看人眼色、巧言待客;在真定府的一家小饭馆跟厨子学过手艺,知道了如何抻面、调馅;还在太原府的镖局里当过临时镖师,跟着走了一趟镖,学会了辨识路标、守夜防贼。

儿渐渐褪去了宫中的骄矜,手脚生了茧子,皮肤晒得黝黑。也学会了将铜钱分处存放,睡觉时必将钱袋压在枕下;住店时必先察看退路,将桌椅抵住房门;买马时不再只看品相,更要试骑试跑,查验牙口。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大同府。那夜儿臣投宿在一家大车店,朦胧中听见院中有异响。悄悄起身窥看,竟见两个贼人正在解儿臣的马缰!儿大喝一声,抄起顶门杠冲出去。一番搏斗,竟将其中一个贼人制服。天亮后送交官府,才知那是惯偷。衙门的捕快拍着儿的肩膀笑道:“小哥好身手!不如来我们衙门当个帮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