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63章 尘世锚链与暗礁之网(第2页)

“基金会就是‘神经暗礁’的‘皮肤’和‘血管’,”李晴冷声道,“它的‘慈善’项目,就是筛选、渗透、控制全球神经康复机构的最佳掩护。查所有接受其大额资助或设备捐赠的机构,重点筛查那些近期设备固件‘优化’频繁的!”

行动在全球多个城市同步展开。在孟买一家接受基金会捐赠的社区神经诊所,inCiB特工伪装成卫生检查员,对一批等待发放的新头盔进行“抽检”。便携式深度神经协议扫描仪贴上头盔接口,屏幕上瞬间跳出刺目的红色告警——检测到深度嵌套的“波塞冬之拥”特征码!诊所负责人目瞪口呆,坚称设备来自正规渠道且通过认证。基金会精心编织的合法外衣,在专业仪器下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第三锚链:“光痕”烙印与沉默的羔羊

最揪心的线索,来自那些被“神经暗礁”直接吞噬的受害者。李晴飞往里约热内卢,再次踏入那间改造的社区康复中心。消毒水气味依旧,但曾经麻木的患者眼中,多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创伤后的茫然。一个小女孩蜷缩在角落,戴着一顶破旧的神经辅助头盔——那是她与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如今却成了恐惧的源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在梦里…用火烧我的头…”女孩的母亲泪流满面,紧紧抓着李晴的手腕,枯瘦的手指传递着绝望的力量,“她说有很多冰冷的虫子在里面钻…医生说这是创伤后幻觉,但我知道不是!她以前只是反应慢,现在…现在像被抽走了魂!” inCiB的医疗技术团队正对受害者的神经接口残留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一份初步报告送达李晴手中:

神经损伤模式分析:

并非单纯过载导致的神经疲劳或灼伤。

检测到特定频率的神经信号被系统性、高优先级地截取和抽离,主要涉及潜意识活动、未成型的情绪冲动、以及深层记忆碎片。

损伤区域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空腔化”特征,如同被精细的“神经吸管”掏空。这种模式与已知任何医疗或意外伤害不符。

“化学光痕”残留分析: 所有受害者体内均发现极微量但特征一致的纳米粒子,其代谢谱系指向一种高度稳定的神经信号标记/增强剂——这是“净心剂”的某种进化版本,作用并非“净化”,而是让特定神经活动信号更“明亮”、更易被“暗礁”网络识别和抽取!

报告结论触目惊心:埃里希的网络,不仅榨取算力,更在系统性地收割特定的人类神经活动产物——那些原始的、未经理性过滤的潜意识碎片和深层情绪能量!它们被抽取、汇聚,通过“神经暗礁”的算力洪流,输送给冰下的“阿特拉斯”。这不再是盗窃,而是对意识本身的掠夺!基金会筛选资助对象的标准,或许正是基于“化学光痕”标记下的神经易感性与高“产出”潜力。

交锋:慈善晚宴的余烬与神经的“签名”

维也纳,另一场由中立机构举办的神经科技伦理峰会。李晴再次“偶遇”了几位曾出现在冯·克莱斯特基金会晚宴上的熟面孔——某国卫生部高官、大型神经设备制造商代表、知名学者。寒暄中,李晴敏锐地捕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

“李顾问,关于里约和…一些机构的调查,是否过于激进了?”一位制造商代表状似无意地试探,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扣,动作细微而僵硬。“神经科技发展需要宽容的环境,过度审查会扼杀创新…”

李晴端起香槟杯,目光平静地扫过对方略显不自然的瞳孔和微微绷紧的颈侧肌肉。她佩戴的改良型记录胸针,不仅记录神经信号,还能捕捉极其细微的肌电反应。“创新不应以无声的掠夺为代价,霍夫曼先生。”她声音清晰,“当‘进步’的基石是普通人在康复中心里被窃取的梦境和情感碎片时,这基石本身就是血腥的。您袖扣下的微型神经舒缓贴片,似乎…工作负荷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