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方舟烙印与暗河星图
方舟枢纽”实验站悬浮在近地轨道的寂静深渊中,巨大的环形结构缓慢自转,舷窗外是永夜的地球弧光与冰冷的星辰。失重感包裹着李晴,她悬浮在中央实验舱内,左手的银环神经装置在幽蓝的舱壁光线下,如同冰冷的镣铐。瑟琳娜的声音透过神经通讯传来,清晰得如同耳语:“‘高维环境适应性测试’第一阶段:零重力神经拓扑映射。请放松,李晴女士,让您的‘疤痕回响’自然流淌。” 舱壁、地板、天花板,无数微小的神经感应单元亮起,组成一张巨大的拓扑能量捕捉网。李晴能感觉到探针般无形的能量场轻柔地刺入她的神经接口,扫描着疤痕区域的每一次微弱搏动。瑟琳娜在寻找“锚点”网络与疤痕能量的“兼容点”,或者说,驯服的突破口。
第一道星图:疤痕的“引力阱”与垃圾的轨迹
李晴没有对抗,反而如瑟琳娜所愿,引导意识沉入冰渊的记忆。疤痕能量在失重环境下呈现出奇特的弥散状态,如同暗红色的星云在舱内扩散。监测屏上,复杂的能量流图谱疯狂跳动。
然而,李晴的注意力却在监控屏的一角——一个显示实验站外部实时状态的小窗口。画面中,一艘小型无人勤务艇正缓缓驶离实验站,拖曳着一个装载实验废料的密封舱,准备弹射至更远的“墓地轨道”。
垃圾处理窗口! 李晴心中一动。轨道站的处理机制不同于海底基地,废料弹射前需要与空间交通管制网络进行短暂(约1.2秒)的加密数据同步,确认轨道净空。同步信号是开放的广播信号!
在疤痕能量最汹涌的瞬间,李晴利用银环装置对神经信号的部分放大效应,极其隐秘地将一股微弱的、携带编码信息(孟买“神经纹身”信号特征与“灰烬天使”毒品化学式关键片段)的神经脉冲,叠加在疤痕能量流中。这股脉冲并非射向舱壁感应网,而是冲击实验舱内用于连接外部天线的次级通讯节点!
节点受到干扰,发出一阵极其短暂、被疤痕能量背景噪音完美掩盖的异常波动。这波动如同水面的涟漪,恰好被正在广播同步信号的无人勤务艇天线“捕捉”到。瞬间,同步信号的数据流中,混入了一丝李晴编码的信息“杂质”!
勤务艇毫无察觉,完成同步,将废料舱弹射向深空。李晴的信息如同附在宇宙尘埃上的细菌,搭上了这趟“垃圾列车”,目标并非特定接收者,而是浩瀚空间本身——赌一个在轨监听哨、路过飞船或地面深空监测网中,存在未被“锚点”完全控制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