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孢子迷雾与全球净壤
“净壤”计划的草案悬浮在净蚀中心的环形光幕上,字里行间透着前所未有的宏大与艰巨。它不再仅仅是针对一个犯罪团伙的追剿,而是旨在构建一个能抵御“数字孢子”污染的全球性免疫系统。 林建奇右臂那低气压般的隐痛再次变得清晰,仿佛是对光幕上文字的一种共鸣性预警。他目光扫过南方那座电子翻新工厂的调查摘要——“海外来源主板”、“固件篡改”、“流通路径复杂”——每一个词都意味着更深、更暗的迷宫。
“密钥,”他的指令打破了指挥中心的沉寂,“以已发现的篡改固件为种子,逆向绘制其可能的全球流通路径图。重点追踪其出海源头,以及可能被污染的设备批次和最终流向。”
“指令确认。需要调用国际刑警组织非法电子垃圾贸易数据库,并申请跨境云服务商数据协作权限。”
“申请。”林建奇毫不犹豫。他知道,这意味着行动将上升到国家间协作层面,繁琐却必要。
尘光密钥的算力开始与国际数据洪流对接,无数条物流信息、报关单、订单记录像被无形磁力吸引的铁屑,汇聚而来,逐渐勾勒出一张跨越各大洲的、错综复杂的电子废料贸易网络。那批被篡改的主板,如同几滴墨水滴入奔腾的江河,踪迹难寻。
与此同时,对国内残留“孢子”的清理仍在继续,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淮南。 技术人员在拆除那个废弃报刊亭的非法蓝牙信标时,触发了其最后一道自毁指令——信标在断电瞬间释放了一段高强度电磁脉冲,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害,却足以抹除其内部存储的所有日志信息。
“它在‘自杀’前,可能已经将监听数据通过某个未知途径发出了最后一次‘心跳’。”现场技术员报告,声音带着挫败感。
高碑店。 对网吧流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那个加密校验数据包并非只发送到单一的云存储地址,而是同时向三个位于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地址发送冗余副本,且发送时间随机抖动,极难完全阻断。
达州。 军营网络的那条隐蔽防火墙规则被成功移除。但进一步的渗透测试显示,营区内个别官兵的个人手机(非军用)在连接营区wi-fi后,曾被隐秘地植入了极轻量级的嗅探程序,这些程序同样处于深度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