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406章 涤心行动与圣堂魅影

“涤心”行动悄然启动。它的战场不在硝烟弥漫的网络空间,也不在阴影笼罩的暗网角落,而是在思想碰撞的学术殿堂和国际期刊的字里行间。

净蚀中心调动了其所能影响的一切学术资源。真正的顶尖密码学家、网络协议专家被秘密动员,他们以公开的学术身份,对那篇预印本论文及其背后的“下一代网络身份认证协议”理念,发起了一场看似寻常、实则精准的学术围剿。

顶尖学术会议上,质疑的声音变得尖锐;权威期刊的评审意见中,安全性质疑被一再强调;相关领域的博士论坛上,其数学模型的潜在风险成了热门话题。这场风暴被严格控制在校术探讨范畴,避免任何涉及国家安全的暗示,以免打草惊蛇。

压力如山般压向那位年轻副教授。他背后的“前沿科技基金会”试图反击,组织水军为其辩护,指责质疑者是“阻碍技术进步的保守派”,但真正的学术圈层对此嗤之以鼻。基金会试图通过金钱和影响力操纵舆论的企图,在严谨的学术共同体面前收效甚微。

最终,在巨大的压力和无法自圆其说的安全漏洞面前,那篇预印本论文被作者主动撤回。副教授的学术声誉受到重创,其所在的大学也开始重新评估其与境外基金会的合作项目。

“涤心”行动的第一阶段,成功阻止了危险技术通过学术渠道进行“洗白”的尝试。

然而,打击并未停止。

密钥对那个位于中立小国的可疑数据中心的监控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分析其极其微弱的、近乎完美的隐蔽流量,发现其并非“圣堂”的核心,而是一个高级诱饵——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于消耗和误导追踪者资源的伪核心。

“他们预料到我们会找到那里。”郑雅萍感到对手的狡猾远超预期,“真正的‘圣堂’,依然藏在更深的地方。”

但密钥从诱饵数据中心的海量伪装流量中,成功剥离出了一丝几乎被噪声完全淹没的、指向另一个方向的异常数据流。该数据流的目的地,并非任何实体服务器,而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完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网络的某个特定合约地址!

“圣堂…可能根本没有物理核心!”林建奇瞬间明悟,“它可能是一个理念,一套协议,甚至是一个存在于分布式网络中的、由智能合约管理的虚拟架构!谁掌握了密钥和合约,谁就能访问和控制‘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