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遗产阴影与明暗之间
西北少年天才的发现,像一道微妙的光束,刺破了“幽灵”遗产始终笼罩的纯粹黑暗。他的“智能网络哨兵”算法,其核心思路与黑暗同源,却指向了截然相反的光明方向。这迫使净蚀中心必须直面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这份不洁却可能蕴含价值的“技术遗产”? 在当地网安部门经验丰富的警官(同时也是编程大赛的特邀评委)的“自然”接触下,少年敞开心扉。他激动地谈论着自己的创意来源——那些散落在古老论坛存档中的、关于“分布式网络韧性”的思想碎片。他完全不知道这些碎片来自一个罪恶的源头,只是被其数学上的优美和逻辑上的强大所吸引,并本能地觉得它可以用来构建更坚固的盾牌。
“他说,那些代码碎片给他一种‘悲伤但强大’的感觉,”负责接触的警官在加密汇报中描述,“他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和这些碎片‘对话’,并试图引导它们走向好的方向。”
“对话…”林建奇沉吟着。这个词触动了他。或许,彻底清除并非唯一途径,引导和转化同样是强大的力量。
“密钥,以最高加密等级,建立该少年匿名化的技术档案。跟踪其后续发展,在其遇到技术瓶颈或选择困惑时,通过安全渠道提供经过严格审核的、正向的学术资源和技术指导。”林建奇下达指令,“同时,彻底清理其提及的那个古老论坛存档中的所有危险碎片,但保留其学术讨论外壳。我们不能让下一个天才再从垃圾堆里捡东西。”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不再简单地将“幽灵”遗产视为纯粹的毒药,而是尝试将其中的某些“锐利”的思想,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引导,转化为守护之刃的材料。
与此同时,那些被案件直接改变命运的人们,其人生轨迹也已近乎凝固。
安徽淮南,鲍玉佳 蜗居在廉租屋内,靠着微薄的拆迁补偿金利息和偶尔帮邻居修理小电器度日。他几乎不再出门,与社会的连接只剩下一台旧电视机和窗外四季变换的光影。他成了都市里一个寂静的泡沫,逐渐蒸发。
上海崇明,曹荣荣 做着小区保洁的工作,日复一日。他将父亲的遗像摆在床头,每天上香。他不再去想过去,也不敢憧憬未来,只是麻木地度过每一天。他的生命仿佛进入了无声的慢放,直至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