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时间褶皱与人性回响(第2页)
就在一切似乎逐渐步入一种新的、高度警惕的常态时,密钥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
现象并非来自奥尔特云,也非来自月球,甚至不是时间相位偏移。
而是来自“锚点”网络内部。
在某个接入“锚点”的、高度保密的国家级超算中心进行一项极端复杂的宇宙学模拟运算时,其基于“锚点”绝对时间戳的运算日志中,出现了极其微小的时间褶皱。
这些“褶皱”表现为几个运算节点的计时出现了飞秒级的、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前后颠倒!仿佛时间在那极短的瞬间,在那个超算集群内部,发生了一次微小的“打嗝”或“回流”!
运算结果因此产生了难以忽略的误差。
“这不可能!”“锚点”时间源是绝对稳定的!”技术团队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相信。
但反复核查排除了硬件错误和软件bug的可能。问题指向了时间本身——或者说,指向了“锚点”时间与那个特定超算中心内部复杂量子环境交互时,产生的某种未被预料的效应。
“是‘归墟’的影响渗透进来了吗?”郑雅萍立刻警惕起来。
“不像。”林建奇凝视着那异常的时间褶皱数据,“‘锚点’的外部隔离是绝对的。这更像是…当我们试图用绝对‘干净’的时间,去驱动极端复杂的系统时,反而暴露出了时间本身某种更深层次的、我们尚未理解的‘纹理’或‘不连续性’?”
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猜想浮现在他脑中:“或者说…‘归墟’并非创造了时间偏移,它只是放大或利用了时间本身固有的某种特性?而我们之前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全球网络的时间本身就不够‘干净’,掩盖了这些‘褶皱’?”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背后发凉。如果时间本身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平滑连续,那么“锚点”所守护的“绝对时间”,其基础又是什么?
“立刻组织最高级别的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专家,成立‘时间本质’研究小组!”林建奇下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我们正在守护的东西!”
然而,未等研究小组成立,又一个紧急报告传来!
这次是来自民生领域。
多个接入了“锚点”网络的金融、电力、交通系统报告,他们的超高精度同步控制系统出现了极微小的、非重复性的控制误差。误差程度极轻,尚未影响运行,但其统计分布模式,与超算中心出现的“时间褶皱”存在高度相似性!
“锚点”时间在超复杂系统或高精度控制环境中,似乎会表现出某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
这不再是理论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风险!
“降低‘锚点’网络在这些系统的接入等级!启用冗余的、相对宽松的时间同步方案!”林建奇被迫做出艰难决定,“在彻底理解‘时间褶皱’之前,我们不能盲目追求绝对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