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鲍玉佳 作品
第435章 微光燎原与人心重构
“星旅号”案的司法程序虽已尘埃落定,但其引发的深层震荡才刚刚开始显现。林建奇深知,摧毁一个犯罪网络只是治标,真正艰难的是清理其滋生的土壤,修复被撕裂的社会信任网络,以及防止罪恶在废墟中重生。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蕴含风险的细微之处。
切入点:一次对基层单位“微权力”运行的专项审计复查。 在淮南工商银行,由林建奇推动、郑雅萍具体协调的联合工作组悄然进驻。他们的重点,正是鲍玉佳(私刻公章转业保安)当年得以顺利入职并后续利用职务之便的每一个环节。
审计过程细致入微,远超常规。工作组调取了数年前的审批记录、内部邮件往来、甚至监控存档(部分已被覆盖,但通过技术手段部分恢复)。
发现一: 当年负责接收鲍玉佳的银行人力资源部副主管,与鲍玉佳的一位远房表亲是战友关系。审计组在其已删除的私人聊天记录中(经技术恢复)发现,其曾受请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简化流程”。
发现二: 银行安保系统的日志分析显示,鲍玉佳多次在非值班时间使用其权限卡进入监控盲区的小办公室,时间点与几笔可疑资金流动的前夕高度吻合。当时的安保班长(已调离)对此的解释是“设备调试”,记录模糊。
发现三: 更深挖下去,发现该分行在退役军人招聘安置上,存在过度依赖“内部推荐”、“熟人担保”,而背景审查(尤其是部队表现核实)流于形式的现象。鲍玉佳绝非个例,只是他滑向了犯罪深渊。
这些发现,印证了林建奇的判断: 罪恶往往始于细微的放水和规则的弹性变形。工作组随即形成监察建议,要求银行系统全面审视招聘流程中的风险点,加强内部制衡与背景交叉核实,并将相关违纪线索移交纪委。一场针对“微权力”任性和“微漏洞”的修补,从淮南这家分行开始,向更广范围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