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逸君 作品

第4614章 胡姨收衣服,帮我家叠好的衬衫(第2页)

“以前在纺织厂,我们车间有二十多个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布料的纹路。”胡姨坐在我对面,手里还拿着半块没缝完的布,是给社区流浪猫做小垫子的,“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机器,全靠手摸。什么样的布适合做衬衫,什么样的适合做外套,一摸就知道。你这件衬衫是棉混纺的吧?软和,还不容易皱,年轻人穿正好。”

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衬衫,还真不知道是棉混纺的。胡姨接着说,以前她们缝衬衫有讲究,领口要缝三道线,袖口要留两指宽的缝,这样穿起来舒服,还不容易变形。“那时候厂里有个老师傅,缝衬衫的手艺是最好的,她教我们,‘缝衣服就跟待人一样,要用心,针脚才能平,布料才能服帖’。”

说着,胡姨从针线篮里拿出一本旧本子,里面夹着她以前画的衬衫纸样。纸样是用牛皮纸画的,边缘都有些磨损了,上面用铅笔标着尺寸,还有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她记的缝补技巧。“你看,这个纸样是我二十年前画的,那时候给我儿子做衬衫,就按这个尺寸,他穿到上大学都没变形。”

我翻着本子,忽然看到一张夹在里面的老照片,是胡姨年轻时在纺织厂的合影。照片里的她穿着蓝色的工装,扎着马尾辫,手里拿着一卷布料,笑得特别灿烂。那时候的她,眼睛很亮,不像现在,眼角有了皱纹,头发也白了些。

“后来纺织厂改制,我们好多人都下了岗。”胡姨的声音轻了些,“刚开始我还不习惯,总觉得手里少了点什么。后来邻居家的衣服破了,找我帮忙缝,我才慢慢缓过来。你看,这针线篮里的线团,都是那时候邻居们给我的,红的、蓝的、白的,攒着攒着就这么多了。”

她指着针线篮里的顶针,说最旧的那枚铜顶针是老师傅退休时给她的,“老师傅说,顶针是缝衣服人的‘第二只手’,戴着它,针脚才能稳。”胡姨拿起那枚铜顶针,戴在手上试了试,大小正好,“我现在缝衣服还戴着它,就像老师傅还在身边教我一样。”

绿豆汤喝在嘴里,甜丝丝的,还带着股淡淡的豆香。胡姨又给我盛了一碗,说:“这绿豆是我自己种的,在阳台的花盆里,结的豆不多,但熬汤香。以前在厂里,夏天车间热,我们就带绿豆汤去,大家分着喝,比现在买的饮料还解渴。”

正说着,门外传来“喵”的一声,是社区的流浪猫,胡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煤球”。胡姨起身去拿小垫子,就是她刚才缝的那块布,铺在门口,又倒了点猫粮。煤球凑过去吃,胡姨蹲在旁边摸它的头,动作温柔得像在摸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