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52章 记者证背后的故事(第3页)

“你猜怎么着?”她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咱们报社准备策划一个大型的文化系列报道,要深入挖掘咱们蒲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老的民俗到那些快要被遗忘的传统技艺,全方位展现给读者呢。我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啦!”

我放下手里的锅铲,走过去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太棒了呀,丽丽!这可是个大项目呢,不过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好。”

丽丽笑着依偎在我怀里,说:“可是压力也挺大的呀,毕竟要涉及那么多方面,而且要保证报道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还得吸引人,可不能砸了咱们报社的招牌。哎,你在这方面经验多,可得多给我出出主意呢。”

“那当然了,咱们一起商量,肯定没问题。”我信心满满地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家的客厅仿佛变成了临时的会议室,一到晚上,我们就坐在沙发上,围绕着这个文化系列报道的选题、采访对象、报道角度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我把自己做记者多年积累的采访技巧和挖掘故事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丽丽,她则用自己编辑的专业视角,分析怎样的结构和文字呈现能让报道更出彩。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素材,丽丽带着报社的记者团队跑遍了蒲城的大街小巷,深入那些古老的村落,去采访那些年迈的民俗艺人,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有时候,她会遇到不配合的采访对象,觉得这些年轻人就是来走过场,根本不会用心去记录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有时候,又会因为资料太过繁杂,一时理不清头绪而陷入迷茫。每当这时,我都会在电话里耐心地开导她,给她加油打气,告诉她做这样的报道就是要耐得住性子,一点点去攻克难题。

而我这边,电台的新媒体项目也到了关键阶段,要筹备一场线上直播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来分享蒲城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我忙着联系嘉宾、协调技术团队、准备直播脚本,每天也是忙得晕头转向。有好几次,我和丽丽都忙得连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通过简短的电话或者微信留言互相问候,叮嘱对方要注意身体。

终于,丽丽负责的文化系列报道开始在报纸上陆续刊发了,一经推出,便在蒲城引起了轰动。读者们纷纷打来电话、发来信件,表达对这些报道的喜爱,称赞报社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蒲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唤起了很多年轻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丽丽看着那些反馈,眼眶都湿润了,这么长时间的辛苦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的电台直播活动也取得了圆满成功,直播间里人气爆棚,大家积极互动,嘉宾们分享的故事和观点通过电波和网络传递到了每一个听众的心中,为蒲城的对外宣传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事业上共同收获的喜悦让我们决定好好犒劳一下自己,我们抽出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去了城郊的一处民宿度假。那里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宜人,仿佛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我们手牵着手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听着鸟儿的歌声,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回想起这些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

“还记得当初你拿着记者证来找我的时候吗?那时候咱们可没想过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呢。”我笑着对丽丽说。

“是呀,时间过得真快,不过好在咱们一直都没放弃,不管是事业还是咱们的感情,都在越来越好呢。”丽丽抬头看着我,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然而,生活总是在你觉得一帆风顺的时候,又悄悄设下一些坎坷。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电台和报社的经营都面临着一些困难,开始进行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我和丽丽虽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暂时保住了岗位,但工作量却比以前更大了,肩上的压力也愈发沉重。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也曾有过迷茫和焦虑,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往哪儿走。但很快,我们就互相鼓励,决定再次迎接挑战。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媒体运营的各种知识,尝试着在不同的平台上打造个人的自媒体账号,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新闻素养,制作一些优质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丽丽则积极参与报社的转型工作,推动线上报纸的优化升级,拓展电子阅读业务,让报社的内容能以更多样的形式触达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相互扶持,就像过去的每一次一样。我们的爱情在事业的起伏中愈发坚韧,而我们的事业也在彼此的陪伴与支持下,继续朝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前方迈进着,那本记者证所开启的故事,依旧在续写,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去共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