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293章 我的基层我的《冰阳之歌》

基层生活,冰阳之歌!

——题记

在文学的星空中,乡土文学始终是最温暖而明亮的一束光,它扎根于广袤的大地,用泥土的芬芳浸润文字,以平凡人的烟火日常编织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我的《冰阳之歌》,正是这样一部以基层为沃土生长出的作品,它将乡土中国的肌理、劳动者的灵魂与时代的脉搏交织融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最真挚的乡土文学风采。

一、扎根泥土:基层生活的全景式书写

当我第一次踏入潍坊的劳务市场,刺鼻的汗酸味裹挟着嘈杂的议价声扑面而来,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剧场。凌晨四点的天空还泛着青灰色,六十岁的老张已裹着褪色军大衣坐在马路牙子上,布满裂口的手攥着锈迹斑斑的瓦刀。他给我讲述年轻时闯关东的故事,长白山的风雪曾冻掉他半根脚趾,可说到如今在潍坊给孙子攒学费时,浑浊的眼睛里竟泛起星光。这样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冰阳之歌》里化作了“铁手老匠”的原型,他们粗糙手掌上的茧子,是丈量生活的刻度,更是乡土文学中最动人的勋章。

在浙江嘉兴的食品厂里,流水线的轰鸣声里藏着另一种生命韵律。女工李大姐总爱在午休时蹲在厂区梧桐树下,用铝制饭盒当鼓面,敲打出故乡花鼓戏的调子。她的故事被我写成《车间里的月光》,文中描述的“铝饭盒与梧桐叶共鸣的节奏”,不仅是工业文明与乡土记忆的碰撞,更展现了基层劳动者在现代化浪潮中对精神家园的坚守。这些细节的捕捉,如同用放大镜观察生活,将基层的褶皱与光泽都呈现于文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