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293章 我的基层我的《冰阳之歌》(第2页)

二、方言与风物:乡土文学的基因密码

行走在潍坊的老巷,“刚赛来”(潍坊方言“太棒了”)的赞叹声常从早点铺飘出。卖肉火烧的王婶总爱把面剂子摔得啪啪响,她教我辨认“麻汁杂拌”与“朝天锅”的区别,这些带着地域温度的饮食文化,被我编织进《冰阳之歌》的“潍县食事”篇章。当文字里出现“面剂子在鏊子上滋滋冒油,葱花的香气勾得整条巷子直咽口水”时,读者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烟火气,这正是乡土文学独特的味觉叙事。

在嘉兴,吴侬软语的韵味赋予文字别样风情。食品厂的保安老周用带着方言腔调的普通话讲述南湖传说,“红船浪里摇,星火暗中烧”的民谣,被我改写成小说中革命者传递情报的暗号。乌镇的蓝印花布坊里,老师傅染布时哼唱的小调,化作书中女主角的情感寄托。这些方言、民谣与风物的运用,如同在文字中注入地域的基因,让作品拥有了不可复制的乡土灵魂。

三、生命史诗:平凡者的精神图谱

《冰阳之歌》中的人物群像,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基层生命史诗。在潍坊,那位在暴雨中坚守工地的塔吊司机老陈,他蜷缩在狭小操作室里守护建筑安全的身影,被我塑造成“云端守护者”;嘉兴食品厂主动承担夜班的聋哑工人小林,用手语与机器对话的场景,成为书中“沉默的力量”章节的核心。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担当,打破了传统文学对英雄的定义,证明平凡同样可以铸就伟大。

更值得书写的,是基层劳动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劳务市场的简易工棚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自发组织“互助会”,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众人凑钱买学习机;食品厂女工们轮流照顾生病同事的孩子。这种超越血缘的“乡土式共同体”,在书中化作温暖的“蜂巢效应”,展现出基层社会最动人的精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