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巧珍服装工作室(第2页)
正午的阳光斜斜切进来,把衣架上的衣服照得像浸在蜂蜜里。巧珍趴在长桌上啃面包,忽然听见风铃响得格外急促。推门进来的是陈奶奶,蓝布包在怀里颠得老高,里面的搪瓷杯叮叮当当撞着:"小珍,快帮我看看老头子的中山装!"老人家脚边还跟着只三花猫,是巷口杂货店养的,总爱追着陈奶奶的布包跑。
蓝布包里滚出颗橘子糖,糖纸皱巴巴的,沾着点面粉——准是今早蒸馒头时顺手揣的。巧珍捏着中山装的领口量尺寸,指尖忽然触到块粗糙的补丁。"这是您补的?"她把布料凑到光下看,那针脚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执拗的认真。陈奶奶笑出满脸皱纹:"他年轻时在厂里当劳动模范,这衣服是厂里发的奖励,袖口磨破了三次,我都给他补好了。"说话间,老胡抱着块灰色卡其布过来,布料上还别着张纸条:"弹力4.5%,适合老年人。"这是他昨天跑了三家布行才找到的料子,说既要颜色相近,又得有弹力,免得勒着老人家。
巧珍拿起剪刀时,忽然想起父亲的中山装。那年她刚上初中,父亲的中山装在领口磨出了毛边,却总在过年时熨得笔挺。大年初一早上,他会对着镜子系好风纪扣,然后把她架在脖子上,去巷口的照相馆拍全家福。有次她不小心扯松了盘扣,父亲没生气,只是说:"衣服旧了没关系,人齐整就行。"
下午三点,快递员扛着个大纸箱进来,箱子上印着"加急"字样。巧珍拆开一看,是批从苏州寄来的苏绣线,最上面那捆水绿色的还缠着张便签:"按您说的加了蚕丝,绣牡丹会更亮。"这是给张老师旗袍准备的绣线,她特意嘱咐绣娘在牡丹花瓣里加金线,说张老师年轻时在越剧团唱过花旦,得让旗袍像戏服那样会发光。
小林举着熨斗跑过来,蒸汽在阳光下织出彩虹:"珍姐,王阿姨的连衣裙烫好了!"那件湖蓝色的连衣裙下摆绣着荷叶边,是王阿姨要去参加女儿毕业典礼穿的。三个月前王阿姨来量尺寸时,总盯着自己的驼背叹气,巧珍就在后腰加了隐形褶皱,既能遮住驼背,又不影响活动。此刻连衣裙挂在衣架上,像浸在水里的月光,巧珍忽然想起王阿姨说的:"我这辈子没穿过好看的裙子,总觉得自己配不上。"
傍晚收工前,小林举着手机冲进来说:"珍姐!咱们上新闻了!"屏幕里正播着昨晚的夜市采访,镜头扫过巧珍挂在路灯下的旗袍,有个穿校服的姑娘指着件月白色连衣裙说:"我攒了三个月零花钱,想给妈妈买这件当生日礼物。"巧珍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那姑娘的脸,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的自己。
那天她攥着五块钱在百货大楼转了三圈,最后买了块碎花布。回家后躲在厨房用母亲的针线盒缝围裙,针脚歪歪扭扭的,还被针扎破了手指。母亲收到围裙时,眼圈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却故意说:"针脚比你爸纳的鞋底还粗。"可那件围裙,母亲整整穿了五年,直到布面磨出了洞,还舍不得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