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高密泥土里的文学根系
作为作家莫言的老乡,中国河子文艺社编委丹妮代表文艺社去莫言的故乡采访,从高密的泥土中挖掘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土成分。
国家足迹,家国情怀,大爱无疆才是中华民族大爱美德……
——题记
以此剧情撰写3000字的精彩故事家国情怀,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镁光。
——题记
七月的高密,青纱帐在风中翻涌,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丹妮站在莫言旧居斑驳的土墙上,指尖抚过墙面上层层叠叠的泥土,粗糙的触感让她的思绪飘远。作为中国河子文艺社编委,也是莫言的老乡,她此次肩负重任,要从这片土地里挖掘出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国土成分”。
蝉鸣阵阵,丹妮整理好采访设备,走进了那座略显陈旧却充满故事的院落。莫言早已在院子里等候,他身着朴素的衬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小老乡,快坐。”莫言热情地招呼着,声音里带着熟悉的高密乡音。
丹妮在一张旧木椅上坐下,环顾四周,院子里种着几株向日葵,在阳光下肆意生长,角落的老井和石磨,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她打开录音笔,开始了采访:“莫老师,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世界都在关注您的作品,大家都很好奇,这片高密的土地,究竟给您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莫言望向远方,眼神深邃而悠远,缓缓说道:“高密就是我的根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融入了我的血液。小时候,我在青纱帐里听大人们讲各种故事,那些鬼怪传说、邻里琐事,都是我创作的素材。这片土地孕育了最质朴的人性,也孕育了最动人的故事。”
丹妮认真地记录着,接着问道:“您的作品中,有很多对家乡生活的描写,像《红高粱家族》里的高密东北乡,充满了生命力和野性,您是如何将家乡的这些特质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呢?”
莫言微微一笑,回忆道:“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我把在高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红高粱,在我们高密人眼里,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坚韧不拔,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就像我们高密人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在《红高粱家族》里,我赋予了它更多的情感和意义,让它成为了故事的灵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