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港澳之行爱家爱国(第2页)
周嘉怡打开手机,给草儿看她带学生去内地考察的照片——有在故宫博物院看文物的,有在雄安新区看建设的,还有在贵州看天眼的。“去年暑假,我带二十个学生去了延安,他们站在杨家岭的窑洞前,听讲解员说革命先辈的故事,有个学生哭着说,‘以前觉得祖国的历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命换来的’。”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从延安回来后,学生们自发成立了‘爱国历史宣讲团’,去中小学讲祖国的历史,讲香港的故事,每次看到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骄傲。”
草儿问她,作为年轻一代的港澳同胞,觉得“爱家爱国”该怎么体现。周嘉怡想了想,笑着说:“对我来说,上好每一堂历史课,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是爱国;周末带着爸妈去内地旅游,让他们看看祖国的变化,是爱家;遇到有人歪曲港澳与祖国的关系,站出来讲道理,也是爱国。其实爱国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把自己的事做好,心里始终装着祖国。”
离开香港,草儿乘高铁前往澳门。出了澳门站,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葡式建筑,墙上挂着“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的横幅,红色的绸布在风里轻轻飘动。她的采访对象是澳门大三巴附近一家手信店的店主李慧敏,45岁的李慧敏,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
手信店里飘着杏仁饼的香气,李慧敏正忙着给客人包装特产,看到草儿,热情地迎了上来。“记者小姐来得正好,我给你尝尝刚烤好的杏仁饼,是用广东来的杏仁做的。”她拿起一块递过来,“我这店开了二十多年,以前进货要跑好多地方,现在方便了,大陆的食材直接运过来,新鲜又便宜。”
李慧敏指着店里的展示柜,里面摆着各种包装精美的手信,包装上印着澳门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小小的国旗图案。“回归前,我店里的客人大多是外国人,现在不一样了,每天都有好多大陆游客来买手信,他们说,要把澳门的味道带回家。”她笑着说,“去年国庆节,我搞了个活动,买手信满一定金额就送小国旗,好多游客和澳门本地人都来抢,没一会儿就送完了。有个澳门的小朋友,拿着国旗跟我说‘阿姨,我要把国旗挂在我家窗户上’,你看,爱国的种子,早就种在孩子们心里了。”
聊到澳门的变化,李慧敏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澳门的路不好走,好多地方都是小胡同,现在不一样了,修了大桥,通了高铁,去珠海只要十几分钟。我儿子在珠海上班,每天通勤都很方便,他说,现在澳门和珠海就像一个城市,不分你我。”她拿起手机,给草儿看儿子在珠海拍的照片,“你看,这是他在珠海的办公室,能看到澳门的塔,他说,每天看着澳门的方向,就觉得特别踏实,因为知道,祖国就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