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子文艺 作品

第361章 港澳之行爱家爱国

采访港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题记

记者草儿攥着采访提纲走出深圳北站时,晨雾刚散,阳光斜斜地落在“深圳—香港西九龙”的指示牌上,鎏金的字体沾着点水汽,像撒了层碎钻。她抬手理了理肩上的相机包,包里装着录音笔、笔记本,还有一页叠得整齐的采访名单——这是她第三次赴港澳采访,主题却格外不同,“爱家爱国”四个字写在提纲首页,笔尖划过的痕迹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过关时,海关工作人员看着她证件上的媒体标识,笑着说:“最近好多记者来采访港澳同胞,都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哩。”草儿点点头,指尖触到包侧的小国旗徽章,那是出发前同事塞给她的,红底黄星,小巧却亮得晃眼。

首站是香港铜锣湾的一家老字号茶餐厅,采访对象是72岁的陈永昌老先生。茶餐厅开了四十多年,木质招牌上“永昌记”三个字被岁月磨得温润,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春联,“国泰民安”四个字还能看清轮廓。草儿到的时候,陈老先生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擦玻璃杯,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银白的头发上,像撒了层细盐。

“记者小姐坐,”陈老先生把擦好的玻璃杯推过来,倒了杯温热的奶茶,“要听爱家爱国的故事?我先给你讲个小事。”他手指敲了敲桌面,声音带着老香港特有的软糯,“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关了茶餐厅,带着老婆孩子去尖沙咀看升旗。那时候人挤人,我把小孙子架在肩膀上,他手里举着个小国旗,被风吹得哗啦响。国歌一响,周围的人都跟着唱,有人哭,有人笑,我也跟着掉眼泪——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盼到香港回家了。”

草儿握着录音笔,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陈老先生指着墙上挂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茶餐厅还很新,门口挂着中英双语的招牌,“以前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客人来吃饭,聊起‘国家’,都得小心翼翼绕着说。回归后不一样了,我在店里挂了国旗,国庆节的时候还会摆上小红旗,客人看到了,都会笑着说‘陈老板,爱国哦’。”他拿起桌上的菜单,指着“祖国山河卷”的菜名,“这是我前年加的新品,里面卷的是大陆来的芦笋、胡萝卜,客人都说好吃,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和祖国,就像这菜里的食材一样,分不开。”

离开茶餐厅时,陈老先生塞给草儿一包刚烤好的蛋卷,“带着路上吃,是用大陆来的黄油做的,香得很。”草儿接过,包装袋上印着小小的国旗图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第二站是香港中文大学,采访对象是30岁的历史系讲师周嘉怡。在教学楼的咖啡馆里,周嘉怡刚结束一堂“港澳与祖国历史渊源”的课,手里还拿着学生递来的提问纸条。“现在的学生特别关心祖国的发展,”她喝了口咖啡,眼里闪着光,“上周有个学生问我,‘老师,香港怎么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当时就跟他们说,先了解祖国的历史,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