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台湾海峡的心声
题记
采访友人,穿越台湾海峡。
七夕的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笼住厦门港的码头。草儿站在渡轮的甲板上,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他下意识攥紧了手里的采访包——里面除了录音笔、笔记本,还有一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是出发前父亲塞给他的。照片上,年轻的爷爷穿着军装,站在福建泉州的老榕树下,身旁是同样青涩的奶奶,背后的木牌上写着“赴台探亲,盼早归乡”。“你去台湾,要是见着祖籍泉州的老乡,就把这照片带着,也算替爷爷看看他当年没走完的路。”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草儿抬头望向远方,海平面尽头,台湾岛的轮廓正随着渡轮的前行,一点点变得清晰。
渡轮驶过海峡中线时,广播里传来轻柔的闽南语歌谣,是那首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草儿身旁,几位台湾商人正围着一位大陆导游,打听着厦门的营商环境;不远处,一对年轻情侣靠在栏杆上,女孩拿着手机给男孩看大陆的旅游攻略,“等这次回去,我们去西安看兵马俑好不好?我刷到视频,说那里特别壮观。”男孩笑着点头:“好啊,再去成都吃火锅,你不是一直想吃正宗的麻辣锅底吗?”草儿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主编临行前的嘱托:“海峡两岸的联结,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是烟火气里的共鸣。”
手机震动起来,是娟儿发来的定位:“基隆港三号出口,我穿米白衬衫,举着‘欢迎草儿记者’的牌子。”附带的消息里,还加了一句“刚在附近的饼店买了绿豆椪,热乎的,你肯定爱吃”。草儿笑着回复“谢谢”,指尖划过屏幕上娟儿的头像——那是她在台北大学图书馆前的合影,身后书架上摆满了大陆出版的书籍,眼神明亮而坚定。作为国媒记者,草儿早就读过娟儿的学术论文,尤其是那篇《从族谱看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结》,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赤诚,让他一直心生敬佩。
渡轮靠岸时,草儿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娟儿。她果然穿着米白衬衫,袖口挽起,露出腕间一串红绳串起的玛瑙珠,手里举着的牌子上,字迹娟秀又有力。“草儿记者,一路辛苦!”娟儿快步走上前,把手里的纸袋递过来,“快尝尝,这家饼店开了六十年,我从小吃到大,豆沙馅是用台湾本地的红豆做的,和厦门的馅饼比,多了点椰香。”草儿接过纸袋,指尖触到温热的饼盒,咬下一口,酥皮簌簌落在掌心,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确实好吃,和我奶奶做的绿豆糕有点像,不过奶奶会放些花生碎,说是老泉州的做法。”
“泉州?”娟儿眼睛一亮,“我母亲就是泉州晋江人!”她抬手摸了摸腕间的玛瑙珠,“这串珠子就是我母亲当年从晋江带来的,她说红绳代表‘牵念’,玛瑙是家乡的石头,戴着它,就像离老家不远。”两人边走边聊,基隆港的海风里,夹杂着渔船归港的汽笛声和商铺的吆喝声,路边的小吃摊前,阿婆正用闽南语招呼客人,“蚵仔煎要不要?刚煎好的,加甜辣酱最香!”那熟悉的乡音,让草儿瞬间想起了老家泉州的街头,眼眶微微发热。
“今天七夕,先不急着采访,我带你去迪化街逛逛,那里的七夕氛围最浓。”娟儿笑着提议。坐上捷运,车厢里的电视正在播放大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画面里出现了福建土楼的身影,几位台湾老人凑在屏幕前,轻声议论着“这土楼和我们台湾的圆楼真像”“我爷爷说,我们祖上就是从福建迁来的”。娟儿指着屏幕,对草儿说:“你看,这些文化印记是骗不了人的。台湾的圆楼、闽南语、传统节庆,都是从大陆传过来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根。”
迪化街的骑楼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红砖墙面上爬满了绿藤,沿街的商铺挂满了红灯笼和“七夕乞巧”的彩幡。娟儿带着草儿走进一家老字号剪纸店,店主是位七十多岁的阿公,手里握着剪刀,正熟练地剪着“牛郎织女”的图案。“李阿公,又在剪乞巧剪纸啦?”娟儿笑着打招呼。阿公抬头看见他们,放下剪刀,拿起一张剪好的“鹊桥相会”,递给草儿:“年轻人,七夕快乐!这剪纸啊,我剪了五十年,小时候跟着我母亲学的,她是从漳州来的,说这手艺不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