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台湾海峡的心声(第2页)
草儿接过剪纸,指尖触到纸面上细腻的纹路,忽然想起父亲给他的老照片里,奶奶手里也拿着类似的剪纸。“阿公,您去过大陆吗?”草儿轻声问。阿公叹了口气,眼神望向远方:“年轻时去过厦门,后来就没再回去过。我老家在漳州平和,有个弟弟,不知道还在不在。”娟儿拍了拍阿公的肩膀:“阿公,现在方便啦,等过阵子,我陪您回漳州看看,现在高铁快得很,一天就能打个来回。”阿公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啊好啊,要是能回去看看老房子,我死也瞑目了。”
离开剪纸店,娟儿带着草儿走进一家茶行,店主泡了一壶台湾高山茶,茶汤清澈,入口甘醇。“这高山茶的品种,最早是从福建武夷山引进的,”娟儿端着茶杯,轻声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很多福建茶农迁到台湾,把种茶的技术也带了过来。现在大陆的武夷岩茶和台湾的高山茶,还是经常互相交流品种,就像一家人一样。”草儿喝着茶,看着茶行墙上挂着的“两岸茶缘”匾额,忽然明白,海峡两岸的联结,早已融入这些日常的衣食住行里,从未断裂。
午后,两人来到台北大学。走进娟儿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大陆书籍——《中国通史》《台湾史稿》《闽南文化研究》,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个小小的天安门模型,旁边是一本摊开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娟儿的备课笔记。“这模型是我去年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时,学生送给我的,”娟儿笑着拿起模型,“那次会议上,我认识了很多大陆的学者,我们一起探讨台湾史与大陆史的关联,有位北师大的教授还邀请我去给学生讲课,说让大陆的年轻人也听听台湾的故事。”
草儿打开录音笔,终于开始正式采访:“娟儿教授,您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台湾传播家国情怀?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娟儿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我父亲也是台北大学的教授,一辈子研究台湾史。我小时候,他经常给我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讲刘铭传建设台湾的事迹,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不能忘。”
她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翻开第一页,是父亲年轻时在大陆考察的照片——在长城上的合影,在故宫太和殿前的留影,在西安兵马俑前的微笑。“我父亲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回大陆探亲,他去了福建莆田,找到了老家的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磕了三个头,哭着说‘我终于回来了’。”娟儿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娟儿,你要记住,我们的根在大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多跟大陆交流,让更多台湾人知道,我们不是‘外人’,我们是一家人。’”
“刚开始传播这些理念的时候,确实有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骂我‘卖台’,”娟儿苦笑了一下,“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卫温率船队到夷洲的历史,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这是在灌输大陆思想’。我没有生气,只是把《三国志》里的原文找出来,让他自己看,又给他看了台湾博物馆里收藏的夷洲时期的文物。后来,那个学生主动来找我道歉,说他以前被误导了,不知道台湾和大陆的历史联系这么深。”
娟儿拿起桌上的学生作业,递给草儿:“你看这篇作文,是我去年教的学生写的,题目叫《我的爷爷是广东人》。他爷爷年轻时从广东梅州迁到台湾,一辈子没回去过,去年暑假,我带着几个学生去大陆游学,他跟着我们去了梅州,找到了爷爷当年住的老房子,还见到了爷爷的堂弟。回来后,他写了这篇作文,里面说‘原来大陆不是课本里的名词,是有亲人、有故事的地方,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爷爷总说‘根在大陆’了’。”
草儿翻看着作文,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感,忽然想起自己出发前,父亲给他看的爷爷的日记,里面写着“离家三十年,夜夜梦泉州”。“您觉得,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的认知,有变化吗?”草儿问道。娟儿点了点头:“变化很大。以前,很多年轻人对大陆的印象,都是从媒体上看到的片面报道,觉得大陆很落后。但现在,短视频平台很发达,很多台湾年轻人通过抖音、快手,看到了大陆的高铁、5g、智慧城市,看到了大陆的乡村振兴,知道大陆发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