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台湾海峡的心声(第3页)
她打开手机,给草儿看一个台湾博主的视频,视频里,博主带着台湾网友逛成都的宽窄巷子,吃重庆的火锅,看西安的大唐不夜城。“这个博主在台湾很火,有几百万粉丝,很多台湾年轻人跟着他的视频‘云游’大陆,留言说‘想去大陆看看’‘原来大陆这么美’。还有很多台湾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去大陆读书,回来后都说大陆的学术氛围很好,同学也很热情。”娟儿笑着说,“我相信,只要多交流,多了解,年轻一代一定会明白,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团圆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傍晚,娟儿带着草儿去了淡水河畔。七夕的夜空,星子格外明亮,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岸边的夜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娟儿指着不远处的一对老夫妻,对草儿说:“那是我的邻居,张爷爷和李奶奶。张爷爷是山东人,当年跟着部队来台湾,认识了台湾本地的李奶奶,结婚五十年了,每年七夕都来这里散步。”
两人走过去打招呼,张爷爷握着草儿的手,声音有些沙哑:“年轻人,你是从大陆来的吧?听口音像北方人。”草儿点头:“爷爷,我是北京来的记者,这次来台湾采访。”张爷爷眼睛一亮:“北京好啊!我年轻时去过一次,还在天安门广场照过相。”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塑封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张爷爷穿着军装,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笑容灿烂。“这照片我带了五十年,想老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我老家在山东聊城,有个侄子,前几年通过视频联系上了,他说老家的变化很大,盖了新楼房,修了水泥路,让我回去看看。”
李奶奶笑着说:“他啊,天天念叨着要回大陆,说要带我去吃山东的饺子,去看聊城的古城墙。”娟儿笑着说:“张爷爷,等下次我去大陆,陪您一起回去。现在两岸往来方便多了,办个通行证就能走,高铁又快,一天就能到聊城。”张爷爷用力点头:“好啊好啊,要是能回去,我一定要在祖宗坟前磕个头,告诉他们,我终于回来了。”
淡水河畔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大陆的中秋晚会宣传片,画面里,长城的落日、西湖的荷花、阿里山的云海、日月潭的碧波交替出现,配文写着“天涯共此时,两岸一家亲”。不少路人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照,有人轻声跟着宣传片里的歌声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草儿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海峡两岸的距离,其实并不远,远的只是心里的隔阂。只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牵挂,隔阂总会被打破,团圆总会到来。
离开台湾时,娟儿把腕间的红玛瑙珠取下来,戴在草儿的手腕上:“这串珠子,陪了我二十年,现在送给你。它是从泉州来的,现在跟着你回大陆,就当是两岸的牵挂,永远系在一起。”草儿握着娟儿的手,轻声说:“谢谢,我一定会好好保管它。下次你来大陆,我带你去泉州,去看看你母亲的老家,去吃最正宗的泉州小吃。”
渡轮驶离基隆港,草儿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台湾岛,腕间的红玛瑙珠被夕阳晒得温热。录音笔里,娟儿的声音、张爷爷的声音、李阿公的声音还在回荡,那些声音里,有对故土的眷恋,有对团圆的渴望,有刻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草儿想起父亲给他的老照片,想起迪化街的剪纸,想起台北大学书架上的大陆书籍,忽然明白,台湾海峡的心声,从来都不是分裂的叫嚣,而是团圆的期盼;从来都不是疏离的冷漠,而是血脉相连的温暖。
七夕的星子落在海峡的浪尖上,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草儿知道,他此行记录的,不仅是一场采访,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总有一天,台湾海峡不再是阻隔,而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总有一天,两岸同胞能一起在长城上看日出,在西湖边赏荷花,在阿里山听林涛,在泉州吃土笋冻;总有一天,“团圆”不再是梦里的期盼,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根,永远在一起;我们的信仰,永远是家国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