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以文载道,以魂育人——灵魂写作课的宗旨、旗帜与方向(第3页)
在课程的进阶阶段,还会引导学员“用经典的视角看草根生活,用草根的笔触写时代故事”。比如组织学员采访身边的“草根人物”——社区里的老党员、村口的老匠人、小区里的志愿者,再借鉴茅盾《子夜》“以人物见时代”的写法,让学员通过人物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有位学员采访了小区里的修鞋匠张师傅,张师傅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修鞋,以前修的是“解放鞋”“布鞋”,现在修的是“运动鞋”“皮鞋”;以前修鞋是“为了糊口”,现在修鞋是“舍不得这门手艺”,还有老顾客说“张师傅修的鞋,比新买的还合脚”。学员在文章里写道:“张师傅的修鞋摊,像一面小镜子——照见了人们鞋子的变化,也照见了日子的变化。他手里的锥子和线,缝补的不只是鞋子,还有人们对‘旧物’的珍惜,对‘手艺’的尊重。”这篇文章没有宏大的时代叙事,却通过一个修鞋匠的故事,写出了普通人眼中的时代温度——这正是课程追求的“经典与草根融合”的写作境界。
灵魂写作课的方向,从来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会用文字感知生活、表达自我的人”。很多学员毕业后,依然保持着写作的习惯:有人定期写“家庭日记”,把家里的故事写给孩子看;有人在社区办了“草根读书角”,和邻居一起读经典、写随笔;有人把自己写的“乡村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听,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多美”。正如一位学员所说:“在灵魂写作课上学到的,不只是怎么写文章,更是怎么‘看生活’——看到经典里的光,也看到自己生活里的光,然后用文字把这些光传递出去。”
从“以名家名典铸师德”的宗旨,到“以草根风采显师风”的旗帜,再到“融经典与草根于文”的方向,河子文艺灵魂深处写作课始终践行着“名家名典名着是师德,草根风采见师风”的理念。在这门课上,没有“高高在上的经典”,也没有“微不足道的草根”——经典是照亮写作之路的灯,草根是滋养写作之树的土,而每一位学员,都是在这灯与土之间,用文字书写生命、传递温暖的追光者。
未来,这门课程还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让更多人在经典中找到精神的根基,在草根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让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人“与自己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这便是河子文艺灵魂深处写作课,对文学教育最朴素、也最坚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