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笔墨之道(第3页)
"张成眼中闪过一丝光彩,随即又黯淡下来:
"可惜无钱买好纸笔...
"
刘氏闻言,默默从里屋取出一个包袱:
"这是齐哥儿用剩的纸,虽有些零碎,却也够练字用。
"
"这些笔头尚好,重新绑扎就能用。
"
张成连连摆手:
"这如何使得!
"
"收下吧。
"秦思齐将包袱塞到他手中,
"学问之道,贵在切磋。他日张兄高中,再还我们便是。
"
送走张成后,刘氏轻叹:
"这孩子,跟齐哥儿一样要强。
"
秦思齐望着雪地上那一串渐行渐远的脚印,忽然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转眼又到书法课。郑夫子一进门就宣布要检查旬假作业。赵明远得意洋洋地呈上一卷洒金笺,上面是他花重金请人代笔的《兰亭序》临作。夫子只看了一眼,便冷冷道:
"形似神非,不堪入目!
"
轮到秦思齐时,他呈上的是一卷工整的柳体《千字文》。夫子边看边点头:
"筋骨已成,只欠几分血肉。
"最让人意外的是张成。当这个一向沉默的寒门学子展开他那写在草纸上的柳体习作时,整个学堂都安静下来。那些字虽然仍显稚嫩,但一笔一画都透着股倔强的力道,仿佛要将纸背戳穿。
"好!
"郑夫子拍案赞叹,
"字如其人,铮铮铁骨!
"赵明远脸色难看至极,小声嘀咕:
"穷酸相...
"
谁知郑夫子耳尖,最后挨了十下手板,疼得龇牙咧嘴。下课时,郑夫子特意留下秦思齐和张成,赠了他们每人一本《神策军碑》拓本:
"你二人,当为蒙学堂表率。
"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整个书院。连秀才班的学子都慕名来蒙学堂,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柳体字能得郑夫子如此赞赏。秦思齐的
"科举实用论
"更是在学子间广为流传,不少寒门学子纷纷改练柳体。
这日放学,李文焕神秘兮兮地拉住秦思齐和林静之:
"你们听说了吗?连山长都知道'柳体实用说'了,据说要在全院推广呢!
"林静之笑道:
"这下赵明远可要气死了。他爹刚给他买了套王羲之临摹本,花了好几千两银子呢!
"
秦思齐却摇摇头:
"书法本无高下,适合就好。
"说着望向远处,张成独自走着,背影挺得笔直,怀中紧紧抱着那本珍贵的《神策军碑》拓本,仿佛抱着整个世界。
暮色渐浓,书院的钟声在风雪中回荡。秦思齐踏着回家的路,心中无比澄明。他忽然明白,笔墨之道,不仅在于纸上风云,更在于心中那股不屈的骨气。就像柳公权的字,看似端正刻板,实则每一笔都蕴含着铮铮铁骨。
而这骨气,正是寒门农家学子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