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32章 义学

赵府花厅,灯火通明。八仙桌已摆开席面,虽非山珍海味,却透着荆楚饮食的质朴鲜香。锡壶里温着的,是汉阳米酿。

秦思齐跟着赵明远踏入花厅时,茂山叔、大伯和秦明慧已在管家指引下拘谨地站在一旁,目光带着初入华堂的局促。

秦思齐立刻上前,热情打着招呼:“茂山叔,大伯,明慧哥!你们辛苦了!赵世伯宽厚,让我这几日跟着明远兄,一同聆听府上贵客,苏州来的笛乐大师云间客先生教诲。”他特意点出大师二字,解释自已在此的原因。

茂山叔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盛,迭声道:“思齐有福气!有福气啊!跟着赵少爷沾光,聆听大师仙音,这可是几辈子修来的造化!”他转向赵明远,又是深深一揖,“多谢赵少爷照拂我家思齐!”

赵明远爽朗一笑,拱手还礼:“茂山叔,秦大伯,明慧哥你们太客气了。思齐是我同窗好友,互相照应本是应当。快请入座吧!”他热情地招呼着,举手投足间是世家公子的从容与亲和,瞬间冲淡了花厅内因身份悬殊带来的凝滞感。

此时,沉稳的脚步声传来。赵万财踱步而入,身后跟着依旧神情淡漠、拢袖而行的云间客。花厅内众人立刻屏息肃立。

“都坐吧,不必拘礼。”赵万财在主位落座,声音平和,云间客则在下首一张圈椅中安然坐下,仿若周遭的热闹与他无关。

侍女们如穿花蝴蝶般奉上香茗。赵明远作为主人,引着茂山叔、秦大安和秦明慧依次落座。秦思齐坐在赵明远下首,正对着大伯秦大安。

席间,菜肴精致,气氛在赵万财的刻意引导下渐渐活络。几杯温酒下肚,秦家人拘谨稍减,话语也多了起来,反复表达着对赵老爷仁德与慷慨的感激涕零。秦明慧则沉默许多,只闷头吃菜,偶尔被茂山叔点到,才含糊应声。

酒过三巡,赵万财放下银箸,目光投向茂山叔,话题自然引向了核心:“村长,方才所说义学从启你父的私塾,可有什么问题?”

茂山叔立刻放下酒杯,激动得脸膛发红:“赵老爷!可以的,娃娃们上学也方便!您真是菩萨心肠,活菩萨转世!”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赵万财微微抬手,示意他不必如此:“既如此。只是这义学,是教村中子弟读书明理之所。教什么,如何教,还需仔细斟酌。”想了想,目光转向秦思齐,“思齐贤侄,你既在书院进学,对此事有何见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秦思齐身上。秦思齐深吸一口气,放下筷子,坐直身体。他知道,此刻的发言,可能决定着这所义学未来的走向,也关系着村中子弟的前程。

“回世伯话,”秦思齐声音清晰,带着少年人的诚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持,“义学之设,旨在开蒙启智,教化乡梓。然思齐以为,若仅设蒙馆,教孩童识得《三字经》、《百家姓》,粗通文字算数,虽有益处,却难脱桎梏,难育真才。”

“哦?”赵万财眼中掠过一丝兴味,“那依你之见?”

“思齐斗胆,恳请世伯,此义学,当设经馆!”秦思齐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经馆?”茂山叔和秦大安同时愣住,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不解。秦明慧也微微蹙起秀眉,显然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思齐啊,这蒙馆和经馆,有啥不一样啊?”茂山叔忍不住问道,声音带着困惑,“不都是教娃娃们认字读书么?”

秦思齐耐心解释道:“茂山叔,蒙馆所授,乃是蒙学初阶,如《三字经》、《千字文》,旨在识字明礼,所费相对较少,聘一老童生足矣。而经馆,”他语气加重,“则需研习四书五经,习作制艺,是为科举正途打根基!需延请有功名、有真才实学的先生,束脩、笔墨纸砚耗费,远非蒙馆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