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传笔意(第2页)
斋内很静,只余笔触与宣纸摩擦的细微声响。周子墨先生不知何时已悄然踱步至秦思齐身后,负手而立,目光紧紧锁住那幅渐趋完成的《笛晚渡牛》,脸上先是掠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毫不掩饰的激赏。他微微颔首,捋着长须,眼中光芒闪动。
另一侧,吴文生也已完成。他画的是墨竹,笔法显然下过苦功,竹竿挺拔有力,竹叶穿插疏密有致,颇具文同遗风。他放下笔,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从腰间一个精致的锦囊中取出一方寸许见方的青田石章。
石质温润,雕工精细。他呵了口气,取过朱砂印泥,极其郑重地在画幅左下角钤下鲜红规整的“文生”二字篆文。那一点朱红,落在素白的宣纸上,格外醒目,瞬间为画作增添了一份文人的雅致与身份的标识。
“好!文生兄此竹,骨力遒劲,章法严谨,这方‘文生’印更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立刻有相熟的同窗低声赞叹。吴文生矜持一笑,目光扫过四周,带着几分自得。
这赞叹声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快,大家也看到了秦思齐案头那幅几乎完成的《笛晚渡牛》。画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与浑然天成的意境,让斋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
“妙啊!思齐兄此作,真真神了!这牧童的悠闲劲儿,这晚霞的辉光,绝了!”
“那溅起的水珠里裹着落日,这心思,这笔法!思齐兄于丹青一道,竟有如此悟性!”
“快!思齐兄,快快钤印!此等佳作,岂能无印增色?”有人迫不及待地催促。
秦思齐握着笔的手微微一滞。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惯有的、温和却难掩窘迫的笑容,目光扫过自已光洁的画角,声音不大却清晰:“惭愧,小弟尚未有闲章。”
斋内热烈的气氛骤然凝滞了一瞬。方才还围绕着《笛晚渡牛》的赞叹声仿佛被无形的墙隔开。众人的目光在吴文生画角那方鲜红醒目的“文生”印与秦思齐那幅意境高妙却光秃秃的空白画角之间,下意识地游移了一下。
那方小小的朱砂印记,此刻竟如此刺目,无声地将同窗划入了两个世界,一个拥有文房雅物、身份彰显的世界。另一个则是清寒拮据,连一方石头都显得奢侈的世界。
吴文生脸上的自得之色也收敛了些,眼神复杂地看了秦思齐一眼。
有同窗立刻朗声解围:“嗐!这有何妨!思齐兄此画,意境已然超然,有印无印,皆是上品!待过些时日,寻块好石,请巧匠刻一方便是!到时再补上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