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传笔意(第3页)
秦思齐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不再去看同窗们或同情或探究的目光。拈起那幅《笛晚渡牛》的边角,感受着墨迹未干的微凉,画中牧童横笛的悠然、晚霞溪水的绚烂。
周子墨先生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缓步走到斋堂前方,示意众人安静。目光首先落在吴文生的墨竹上,微微颔首:“文生之竹,法度严谨,笔力可见功底,承袭有绪,甚好。” 吴文生连忙躬身。
旋即,周先生的目光转向秦思齐,那份平淡中陡然添了灼热的光彩:“然今日斋内,令老夫心折者,唯思齐之《笛晚渡牛》!”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秦思齐都愕然抬头。
“此画不拘成法,以情入画,以意驭笔!”周先生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牧童之态,信手拈来,天真烂漫,跃然纸上!暮色之辉,泼洒随心,光色交融,浑然天成!尤难得者,是那一管未出声之笛!”
指着画中牧童唇边的竹笛,“无声胜有声!观者自闻其韵,自感其情!此乃画之活眼,画之气韵所在!思齐之笔,已非技之层面,初窥道之堂奥!此等悟性,非苦练可得,乃天授灵犀!” 他看向秦思齐,眼中满是激赏与期许,“好生珍惜这份灵性!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周先生不顾众人反应,径直走到秦思齐案前,竟亲自执起那支秦思齐用过的紫毫小笔,饱蘸浓墨,在画幅上方大片霞光的留白处,笔走龙蛇,题下两行遒劲的行草:
牧笛无腔信口吹,烟霞满纸自生辉。
落款“子墨题”。笔力雄健,墨气淋漓,与画中意境浑然一体,瞬间将整幅画的格调再次拔高!
“此画,老夫题了。印,老夫也替你钤了!”周先生放下笔,从自已随身携带的一个古朴木匣中取出一方古拙大气的青田石章,印文乃“烟霞供养”四字白文。他亲自蘸了上好朱砂印泥,在题款下方,稳稳钤下!
一点厚重饱满、古朴苍劲的朱红,如同画龙点睛,骤然点亮了整幅画卷!
斋内静得落针可闻。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幅因周先生题跋钤印而瞬间身价倍的《笛晚渡牛》上。羡慕、惊叹、复杂难言的情绪在众人脸上,表现淋漓尽致。
秦思齐压下翻腾的心绪,朝着周先生深深一揖:“学生谢先生厚爱!定不负先生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