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91章 鹿鸣宴(第3页)

湖广会馆的大厅内,桌椅的摆放不再严格依名次,而是更多地按照籍贯地域或原先所在的县学、府学自然聚拢。乡音俚语,欢声笑语,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秦思齐自然而然地与几位同属武昌府的举人坐在了一桌。大家互相介绍,原本只是闻名或有一面之缘,此刻因同年这层坚实的关系,瞬间拉近了距离。

宴会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很快到来交换履历。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构建未来官场人脉网的基石。每位举人都提前准备好了一叠自已亲笔书写的手刺或小幅卷轴,上面详细写着:

姓名、籍贯(具体到县)家族简要(父祖功名、职业,并非炫富,而是表明家族清白和文化传承)

原肄业学堂(如德化县学、武昌府学等)本次乡试名次座师姓名(即主考官和房师)

未来暂居地(通常是在省城或京师的联络地址)

有时还会附上一两句治学心得或共勉之语。

秦思齐也准备了自已的履历,用的是赵明远送的上好宣纸,字迹工整清秀。他起身,与其他同桌、邻桌的同年们互相交换。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递交纸张,往往伴随着一番寒暄和互相吹捧。

“久仰秦举人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少年英才!”

“张兄过誉了!兄台经义精熟,弟拜读文章时便已心折!”

“李年兄,日后在京,还望多多提携!”

“彼此彼此!我等同年,正该同心协力!”

一时间,厅内人流穿梭,笑语盈盈,充满了类似后世“社交的气氛。秦思齐收获了一大叠各式各样的履历。这里面有本届的解元、经魁,也有许多与他名次相仿、志趣相投之人。

这些人,将是他未来赴京赶考、甚至踏入仕途后最重要的同年关系网。

紧接着,另一个重要议题被提上日程——约定会试同行。湖广距北京路途遥远,耗时数月,结伴而行不仅能互相照应、切磋学问,更能分摊车马船资,降低开销。很快,以府县为单位的小团体便开始热烈讨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