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 作品

第192章 同窗宴

“我等武昌府的几位年兄,不若约定明年正月十五过后,便从武昌码头出发,乘船顺江东下,至扬州再转漕河北上如何?”

“此议甚好!路上正好可一同温书备考!”

“算我一个!”

“我也加入!”

秦思齐没有加入了武昌府的队伍,其余五六位同年初步约定了行程。

同年宴一直持续到深夜,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议:“如此盛事,岂能无文墨以纪?听闻今日黄鹤楼管理松泛,我等何不趁此良辰,效仿古人,往那楼上题壁留名,亦不负此番桂榜题名之乐?”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不少年轻举人的响应。题壁留名,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彰显才名的古老方式,尤其在科举名胜之地,留下“xx科举人xx于此”的墨宝,更是莫大的荣耀和纪念。

于是,一群微醺的新科举人,呼朋引伴,趁着月色,浩浩荡荡地向长江畔的黄鹤楼走去。秦思齐也被这热情感染,欣然同往。

夜色中的黄鹤楼更显巍峨。守楼的吏卒见是众多新科举人老爷前来,也不敢阻拦,反而殷勤地打开了灯烛。众人登临楼上,凭栏远眺,但见大江横流,月映千波,武昌灯火尽收眼底,胸中顿时豪气干云。

早有准备充分的同年,取出了随身携带的笔墨(文人雅士多有此习惯)。大家推举解元公首先题壁。解元也不推辞,饱蘸浓墨,在楼内一处粉壁上挥毫写下:

“天宝二十六年庚子科湖广乡试解元傅云卿,经魁赵晴楼、李文瀚…等九十同年,登临斯楼,以志殊荣。愿吾辈如江汉奔流,奔涌不息,汇于帝京,共匡社稷!”

随后,众人纷纷上前,或留下姓名籍贯,或题写诗句楹联。秦思齐也提起笔,在解元文字旁找了一处空隙,郑重写下:

“德化秦思齐谨记。愿学白云黄鹤,志存高远。”

笔墨酣畅,意气风发。虽然此举略显张扬,但在此情此景之下,却是少年得志、挥洒才情的自然流露。

这满壁的姓名与诗句,不仅是一时的纪念,更可能如明代袁宏道等人的题壁一般,成为后世文人瞻仰、谈论的典故,成为武昌科举文化的一部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