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猎火鸡大赛(第2页)
在情报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斯普鲁恩斯做出了一个令麾下飞行员们极度失望的决定:舰队在夜间,非但不能西进,反而要略微向东航行,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能够有效掩护塞班岛的防御阵位上。
这一决策,表面看是一种战略收缩,却在无意之间,将第58特遣舰队,置于一个完美的、以逸待劳的防御位置。他为即将到来的空中屠杀,布下了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这种指挥层面的分歧,并非简单的“谨慎”与“好斗”的性格冲突,而是源于他们各自职责范围的结构性必然。斯普鲁恩斯为整个战役的战略全局负责,而米切尔则为航母这一战术兵器的效能最大化负责。最终,战略家的深思远虑,压倒了战术家的格斗本能。
6月19日上午,小泽治三郎按计划发动了攻势。他并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舰载机群,即将飞入一个由雷达、战斗机、高射炮和卓越飞行员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一个巨大的、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第一波攻击(69架)在距离美国舰队很远时,便被美军战舰的雷达牢牢锁定。清脆的警报声响彻舰队,但作战信息中心(cic)里,却是一片冷静而高效的忙碌。雷达官报出方位和距离,引导官在图板上标出航迹,通讯官则将一道道指令,迅速传达给在空中巡逻的战斗机。
米切尔的战斗机群,获得了超过十分钟的宝贵预警时间。f6f“地狱猫”战斗机得以从容地爬升至云层之上,占据了最佳的攻击高度,然后像一群等待猎物的猛禽,静静地俯瞰着下方。当衣衫褴褛的日本机群还在因落后的无线电性能而艰难地调整队形时,美军战斗机已如闪电般扑来。
空战瞬间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侥幸穿过战斗机拦截网的少数日机,又一头撞上了由新型vt近炸引信炮弹构成的火墙。
这是一种足以改变战争规则的“黑科技”。在此之前,美国海军的高射炮主要依靠光学瞄准和定时引信来进行射击。老式高射炮的原理非常简单,也非常粗糙:炮手先用光学测距仪估算来袭飞机的大致高度和航向,再通过机械计算器算出“提前量”,最后在炮弹里装上一个定时引信,把爆炸时间设定为若干秒。
换句话说,传统高炮只能依赖预估时间在空中“盲炸”一片区域,赌敌机会恰好飞进炮弹爆炸的范围。这种方法有几个致命缺陷:
测距误差大:飞机速度快,高度变化频繁,估算再精准也难免偏差。
命中概率低:即便在战前严格训练的美军舰炮手,击落一架飞机也通常要发射几百发炮弹。
浪费弹药:大量炮弹白白爆炸在空中,既消耗资源,也影响视线。
而vt近炸引信彻底改写了这一切。每枚炮弹内部都装有一个微型无线电发射器,它会不断发出电磁波。一旦炮弹飞近飞机机体(一般在7米以内),反射波的强度骤然增强,引信立即触发爆炸,无需任何人为设定。
这种自适应“智能引爆”,让防空火力从“靠运气撒网”变成了“精确感知猎物”。它的效率是传统高射炮的数倍:
一次齐射就可能在飞机航线上形成密集的弹片云,几乎不可躲避。
对高速低空俯冲的攻击机也能持续追击拦截。
即使炮弹没有直接击中,强大的破片杀伤也足以将脆弱的日军飞机变成火球。
最终,这一轮炮火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击落了大批日机。第一波攻击机群损失了42架飞机,仅有一枚未爆炸的炸弹侥幸落在“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上,砸出一个坑,但并未爆炸。
攻击,彻底失败。
紧接着,规模最大的第二波攻击机群(128架)接踵而至。此时,美军飞行员士气高昂,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训练不足、驾驶着性能落后的飞机的日本新飞行员。一名兴奋的美军飞行员,在无线电中用他那浓重的美国口音高喊道:“这真他妈的像一场老家的射火鸡大赛!”。
这个生动的绰号,就此载入史册。面对动力强劲、装甲厚重且火力凶猛的“地狱猫”,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显得如此脆弱和过时。至少70架,最终统计为97架日机在这次攻击中被击落或失踪。少数突防的飞机,也只是对“胡蜂”号和“邦克山”号航母,造成了微不足道的轻伤。
小泽的第三波(47架)和第四波(82架)攻击,则更加混乱和悲催。由于日本飞行员拙劣的导航技术,第三波机群大部分甚至没能找到美国舰队,仅在零星的遭遇战中损失了7架飞机。第四波机群同样无功而返,指挥部命令他们飞往关岛降落。
米切尔早已料到此举,并设下了一个致命的陷阱。他早就派出了27架“地狱猫”战斗机,像一群耐心的猎人,守候在关岛上空。当日军飞机在燃油即将耗尽、准备降落的最脆弱时刻,美军战机发动了突袭,30架日机被凌空打爆,其余19架在降落后,也被摧毁在地面上。
这场“射火鸡大赛”的胜利,并非仅仅是一款更先进的战斗机或更优秀的飞行员的胜利,而是一个完整作战体系的胜利。其成功链条环环相扣:雷达提供远距离预警;高效的战斗机指挥中心进行精确引导;“地狱猫”战斗机在性能上形成代差优势;美军飞行员拥有更扎实的训练;最后,由vt近炸引信武装的舰队防空火网,构成了最后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深海的致命一击:潜艇的胜利与小泽的困境
就在小泽的空中力量被系统性地屠戮之时,另一场无声的战斗正在深海展开,并直接打击了日本舰队的大脑和心脏。
上午9时许,美国潜艇“大青花鱼号”在日军舰队外围,向小泽的旗舰“大凤”号发射了鱼雷。尽管日军飞行员小松幸男,驾驶飞机俯冲,用自己的机身引爆了一枚鱼雷,上演了悲壮的一幕,但仍有一枚,击中了这艘日本最先进的航母。
凭借厚重的装甲,“大凤”号的初始损伤似乎并不严重。然而,鱼雷撕裂了航空燃料管路,高挥发性的油气开始在舰内弥漫。舰上的损管人员,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下令开启全舰通风系统,试图吹散油气,结果却适得其反,将这些致命的混合气体,均匀地散布到了全舰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试图给一个密闭的房间通风,结果却把房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均匀混合的燃料空气炸弹。
中午时分,另一艘美国潜艇“棘鳍号”突破了日军的警戒圈,发现了正在回收飞机的“翔鹤”号航母。“翔鹤”号是偷袭珍珠港的元老,此刻为了回收飞机,无法进行有效的机动规避。“棘鳍号”发射的6枚鱼雷中,至少有3枚准确命中目标,“翔鹤”号当即重创,燃起大火,在下午14时32分,带着千余名官兵,沉入了海底。
灾难在“大凤”号上继续发酵。下午3时许,舰内的一个火花,引爆了弥漫全舰的油气混合物。一场惊天动地的内部大爆炸,将这艘巨舰从内部撕裂,并引发了弹药库的连锁殉爆。傍晚18时28分,这艘服役仅三个月的、日本海军的骄傲,带着小泽的军乐队和他的胜利幻想,葬身海底。
小泽被迫转移到驱逐舰上,最终将旗舰,设在了通讯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羽黑”号重巡洋舰上。旗舰的沉没和指挥的混乱,使小泽陷入了一个可怕的“信息黑洞”。他无法得知空战的真实结果,而那些返航的、惊魂未定的飞行员们,出于羞愧或自欺,带回了击沉数艘美军航母的虚假战报。
在没有能力核实信息的情况下,小泽悲剧性地相信了这些谎言。他成了一位在幻觉中指挥战斗的将军,坚信自己正在走向胜利,而实际上,他的舰队,正被从空中和海下两个维度,同时摧毁。
6月19日的黄昏,当“射火鸡大赛”的硝烟散尽,战斗的重心,从喧嚣的战场,转移到了美军旗舰上那间安静的作战室。一场关于胜利定义的激烈争论,在两位最高指挥官之间展开。
对于米切尔和他的飞行员们来说,白天取得的辉煌防御性胜利,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日本航母虽然被剥光了羽毛,但其舰体尚在,正在向西逃窜。米切尔,这位将航母航空兵的攻击精神融入骨髓的指挥官,强烈要求立即向西追击,将日本舰队彻底送入海底。他的幕僚们也同样感到焦急,认为一个“百年一遇”的歼敌良机,正在从指缝间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