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猎火鸡大赛(第3页)
但斯普鲁恩斯对此置若罔闻。他的视野更广,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他不仅是舰队司令,更是整个马里亚纳登陆行动的守护神。他的决策,基于两个核心考量:首先,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登陆成功,摧毁日本舰队,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其次,他始终无法排除日军实施诡计的可能性。他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今天交战的,就是日本全部的海上力量。一支“声东击西”的偏师,绕道攻击塞班岛的风险,是他绝不能接受的。
最终,斯普鲁恩斯做出了最终决定:第58特遣舰队在夜间再次东移,保持对塞班的掩护姿态。追击,被取消了。这个决定,让特遣舰队的飞行员们,陷入了“失望和恼怒”之中。
然而,后来的分析表明,斯普鲁恩斯的谨慎决策,恰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术优势。正是因为他选择“以逸待劳”,迫使日军进行超远距离攻击,才使得美军的雷达预警和分层防御体系,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如果舰队贸然西进,势必要将航空力量分散用于攻击和防御,那么“射火鸡大赛”的战果,将大打折扣。斯普鲁恩斯的战略防御姿态,讽刺地为米切尔的战术性屠杀,创造了最理想的条件。
6月20日,斯普鲁恩斯最终同意,米切尔的舰队开始向西搜索。然而,小泽已经在前一夜得知了惨败的真相,并下令舰队向西北方向全速撤退。美军的搜索在上午一无所获。
直到下午15时40分,“企业”号航母的一架侦察机,终于在海平面上捕捉到了正在撤退的日本舰队的踪影。这是开战30多个小时以来,美军首次目视发现敌方主力。然而,发现的时机,糟糕透顶。双方舰队相距275海里,已经处于美军舰载机攻击的极限航程。此时发动攻击,意味着所有飞机都必须在没有任何经验和训练支持下,进行危险的夜间降落。
米切尔面临着一个指挥官的噩梦:是冒险出击,赌上数百名飞行员的生命和宝贵的飞机,去争取一个击沉敌舰的机会;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已经残废的敌人逃走,留待日后再战。
这位从不畏惧风险的指挥官,无法忍受再次错失战机。他做出了抉择。16时21分,他下达了攻击命令。216架飞机在夕阳的余晖中,从航母甲板上起飞,扑向遥远的敌人。
美军机群在黄昏时分,抵达日本舰队上空,攻击进行得仓促而猛烈。他们成功击沉了轻型航母“飞鹰”号,重创了两艘油轮,并对小泽的新旗舰“瑞鹤”号以及“隼鹰”号、“千代田”号航母和“伊势”号战列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日军在此次攻击中,又损失了65架飞机,而美军在战斗中仅损失20架。
这个决绝的命令,也为当晚太平洋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序幕。
“打开灯光”:夜幕下的人性光辉
从晚上20时45分开始,完成攻击任务的美军飞机,陆续返回舰队上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噩梦般的场景:燃油即将耗尽,飞行员筋疲力尽,飞机伤痕累累,而下方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色的太平洋。没有地平线,没有参照物,只有无尽的黑暗。
无线电频道陷入一片混乱,近200名绝望的飞行员,同时呼叫母舰,请求降落指引。一架又一架飞机,因燃油耗尽而坠入大海,引擎熄火前的爆炸声,在通讯中此起彼伏。
在“列克星敦”号的舰桥上,米切尔静静地听着这一切。他深知,根据海军作战条例,在可能有敌军潜艇出没的海域打开舰队的所有灯光,无异于自杀。但是,他对飞行员的珍视,最终压倒了对战舰安危的顾虑。他打破了沉默,用他一贯平静的语调,下达了一个将流传后世的命令:
“打开灯光。”
顷刻间,黑暗的海洋被点亮了。所有航母的飞行甲板灯火通明,巨大的探照灯柱直射夜空,驱逐舰也向空中发射照明弹,这片光芒,是绝望黑夜中的希望灯塔。
降落过程依然混乱不堪。惊慌失措的飞行员们,不顾降落信号官的指令,争先恐后地冲向甲板,导致了多起碰撞和事故。但毫无疑问,米切尔的命令,拯救了无数本将葬身鱼腹的生命。
然而,代价是惨重的,并且充满了悲剧性的讽刺。在这次混乱的夜间回收中,美军因撞机和燃油耗尽坠海,损失了80架飞机,是此次攻击战斗损失的四倍。人员伤亡更为惨重,49名飞行员在降落事故中丧生,远高于两天战斗中阵亡的27人。整场马里亚纳海战中,对美国海军造成最大损失的,并非日本联合舰队的全力攻击,而是米切尔那场与时间和黑暗赛跑的豪赌所带来的后果。
夜幕中,小泽治三郎接到了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的电令:终止“阿号作战”,撤退。战斗结束了。他带着一支支离破碎的舰队,开始了返回本土的漫长航程。他损失了三艘航母,数百架飞机,以及整个帝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力量。6月19日清晨的万丈豪情,此刻已化为失败的苦涩灰烬。
在美军舰队中,尽管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米切尔的心中却充满了遗憾。他在战后报告中,用一句简短的话,总结了自己的心情:“敌人逃跑了。”。对于这位追求彻底胜利的航空主将而言,未能全歼敌军,就是一种不完美。
要想真正全歼日本舰队,得要等到4个月以后的莱特湾海战了
而斯普鲁恩斯,则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那标志性的冷静。他的首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塞班岛的登陆场安然无恙,日本舰队遭到重创并被逐出战场。他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世界海战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马里亚纳海战的进程,就在这三位指挥官截然不同的心境中,落下了帷幕。
菲律宾海海战,这场被后世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的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航母与航母之间的海战,美军以一种近乎单方面屠杀的方式,宣告了日本海军“舰队决战”思想的最终破产。
对日本而言,这一役无异于一场航空力量的自我毁灭。联合舰队出动的三百多架舰载机,几乎尽数折翼在菲律宾海的碧空下。仅6月19日一天,就有两百二十余架被拦截击落,其余大部分在返航途中或次日的再度攻击里相继坠落。到战斗结束时,曾支撑帝国海军称雄太平洋的航空兵力,已经损失了350到400架飞机,连同上千名再难替代的飞行员一同消失在海天之间。三艘航空母舰——新锐的“大凤”、老牌劲旅“翔鹤”,以及轻型航母“飞鹰”——接连沉没;“瑞鹤”也被炸得伤痕累累,拖着残躯狼狈逃回本土。粗略统计,仅航母沉没就带走了约1500名舰员的性命,加上飞行员和机组,整场海战日本约有4500人葬身鱼腹。
反观美国,第58特混舰队的损失近乎微不足道。虽有近八十架飞机在6月20日黄昏的远程攻击和夜间返航时因燃料告罄、降落失事而报废,但空战本身几乎没有付出代价。飞行员阵亡与失踪76人,在这76人中有49人是因为夜晚降落死在自家人眼皮底下的。舰艇方面,没有一艘美军航母沉没或严重受创,仅战列舰“南达科他”挨了一枚误落的炸弹,轻伤而已。
海上的战斗告一段落,而地面上的厮杀才刚开始。塞班岛战役让美国人第一次真正看清,日本在保卫这些“准本土”时展现出的,比任何此前岛屿作战都更疯狂的决心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