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浴血塞班岛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菲律宾海,美国海军用一场被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的空前胜利,彻底打断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脊梁。小泽治三郎的航母舰队带着仅存的几根羽毛狼狈逃窜,从此再也无力对马里亚纳的战局构成任何威胁。海上的威胁解除了,现在,轮到美国海军陆战队与陆军的士兵,去干那份最苦、最累、也最血腥的活儿了——登陆塞班岛,把这扇通往东京的大门,一脚踹开。
不过此时的美军还没意识到,塞班岛和之前那些小岛完全不一样。接下来,他们将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彻底的疯狂。
时间:1944年6月15日
地点:塞班岛西岸,一片被美军涂成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沙滩。
登场主角:
美军方面:总指挥是外号“嚎叫的疯狗”的霍兰·史密斯中将,脾气火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教父”级人物。他手下有两张王牌: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第4师,负责第一波抢滩登陆。后头还跟着个陆军第27步兵师,作为预备队。
日军方面:岛上的“土皇帝”是陆军中将斋藤义次,一个典型的顽固派。此外,还有一个特殊人物——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没错,就是那个指挥偷袭珍珠港,又在中途岛输光了所有航母的倒霉蛋。此时的他,负责指挥这里的海军部队。两人手下总共有约3.1万名守军。
6月15日黎明,美军的“开门”方式,简单粗暴——炮轰。
在登陆前的两天两夜里,7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外加天上的数百架飞机,对着小小的塞班岛,倾泻了超过16万发炮弹和成吨的炸弹。美军的指挥官们,从望远镜里看着岛上一片火海,浓烟滚滚,心满意足地觉得,这岛上现在应该跟月球表面差不多了,估计连老鼠都剩不下几只。
然而,他们低估了日本人挖洞的本事。
岛上的日军,早就躲进了预先修好的、由珊瑚岩构成的坚固洞穴和地下掩体里。美军的炮弹,把地表炸得稀巴烂,对这些地洞里的“地鼠”来说,跟挠痒痒没太大区别。等炮火一停,他们就立刻从洞里钻出来,架起机枪和火炮,进入阵地,等着美国人送上门来。
早上8点40分,第一波海军陆战队员,乘坐着Lvt两栖登陆车,冲向了海滩。
灾难,立刻降临了。
首先,登陆部队跑偏了。由于北方的洋流和战场的一片混乱,原本计划得好好的、要在三个指定海滩(红滩、绿滩、蓝滩)并肩登陆的部队,被冲得七零八落。陆战2师和4师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致命的缺口。
其次,泻湖变成了靶场。日军早已对这片浅滩,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画好了射击诸元表。当美军的Lvt在珊瑚礁之间磕磕绊绊地前进时,日军的火炮,就像打靶一样,一打一个准。无数的Lvt被直接命中,变成燃烧的铁棺材。
侥幸冲上岸的陆战队员们,立刻陷入了日军交叉火力的地狱。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泼过来,迫击炮弹在人群中不断爆炸。
当天,美军以惊人的效率,把约2万名士兵送上了岸。但代价是惨重的,当天就死伤了至少2000人,部分统计甚至认为高达3500人。
霍兰·史密斯在旗舰上,看着滩头上一片混乱,伤员不断地被抬下来,他那张本来就不好看的脸,变得更黑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岛,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而是一块会把牙硌掉的铁板。
斋藤义次中将,看着美军在滩头上艰难地建立据点,心里很清楚,绝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他决定,趁着美国人立足未稳,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夜间逆袭,把他们赶回海里去。
时间:6月16日夜。
斋藤的王牌,是他手下的第9战车联队。他派出了几十辆九七式和九五式坦克,配上步兵,准备给美国人来一次震撼教育。
夜幕降临,日军的坦克,轰隆隆地开了出来。步兵们吹着军号,高喊着“天皇陛下万岁”,跟在坦克后面,向着美军的阵地发起了冲锋。这阵势,确实挺吓人。
然而,他们遇到的,是早已在阵地上严阵以待的、美国人的4“谢尔曼”中型坦克。
接下来,上演了一场近乎滑稽的、一边倒的坦克大战。
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听着是“中型”,但皮薄得跟个铁皮罐头似的。美军的“谢尔曼”坦克,一开始用穿甲弹打,结果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炮弹威力太大了,直接从九七式坦克的一侧打进去,又从另一侧飞了出来,根本不爆炸,就像一根针穿过了一块豆腐。
美军坦克手们很快就调整了战术:“嘿,伙计们,别用穿甲弹了,浪费!换高爆弹!”
结果,高爆弹一打上去,日军的坦克,就像被用锤子砸开的罐头一样,直接被炸成了一堆扭曲的铁皮盒子。
整整一个晚上,美军的海军陆战队员和坦克手们,都在玩着“打罐头”的游戏。日军的步兵,在失去了坦克的掩护后,也成了美军机枪和火炮的活靶子。
第二天天亮时,沙滩上留下了30多辆日军坦克的残骸。斋藤的这次“先发制人”的大冒险,以惨败告终。他手上为数不多的装甲力量,一夜之间,基本报销干净。
这次失败的夜袭,虽然让日军的士气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也让美军意识到,滩头阵地,总算是巩固下来了。尽管海滩上,补给品和装备堆得像个巨大的垃圾场,混乱不堪。
巩固了滩头,接下来,就是向内陆推进。然而,美军很快就发现,这比抢滩登陆还要痛苦一万倍。
时间:6月18日至30日。
战场:几个后来被美国大兵用鲜血命名的地名——“死亡谷”、“紫心岭”,以及岛屿的制高点——塔波查山。
这里不是一块平坦的沙地,而是一座活生生的“天然堡垒”。岛中央有座474米高的塔波查山,像个巨人一样俯视着四周,谁想往北打,谁就得先从它脚下过一遍。而在山脚下,是一条被美军士兵戏称为“死亡谷”的地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很简单:走进去的人,出来的概率可不高。
紫心岭是死亡谷旁的一条高地。这个名字不是官方叫法,而是美军士兵自己取的——因为爬上去要付出太多紫心勋章(也就是负伤)。一天内,往上冲两三次,每次都被打下来,打到士兵都觉得心态要崩了。有人说:“紫心岭不是座岭,是个收人命的机器。”
士兵们最怕的不是白天,而是夜里。日军擅长夜战。美军刚在谷底支好帐篷,半夜就听到喊声:“板载!”紧接着黑影一片压上来。白天打消耗,晚上拼刺刀,搞得大家根本没法休息。
美军的战术,一开始还是老一套:先用飞机和重炮,把阵地轰一遍,然后再让步兵冲锋。
但他们发现,这套战术,在塞班岛,失灵了。
炮火只能把地表的甘蔗田和树木炸成一片焦土,但对日军藏身的、由坚固珊瑚岩构成的洞穴,一点办法都没有。
日军的战术,也变得极其刁钻和恶毒。他们把机枪手和狙击手,巧妙地隐藏在成片的甘蔗田、山洞里。白天,他们一枪不发,让你以为这里没人。可当美军大摇大摆地走过去时,他们就从四面八方开火,打完就跑,让你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到了晚上,他们又化整为零,发动小规模的突袭,用手榴弹和刺刀,不断地骚扰美军,让他们睡不成一个安稳觉。
一个陆战队员在日记里写道:“在甘蔗田里走路,简直是精神折磨。你感觉周围的每一根甘蔗后面,都可能藏着一支要命的步枪。我的神经快要断了。”
在这种环境下,美军的推进速度,慢得像老牛拉破车。为了攻下一个小小的山头,往往要付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伤亡。
慢慢地,美军也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打法:
火焰喷射坦克成了清理洞穴的神器。这种坦克,能向黑漆漆的洞口,喷射出几十米长的火龙,把里面的一切都烧成焦炭。
传统的步兵冲锋,也被一种更稳妥的“三合一”战术取代:先用炮兵轰,再用坦克压,最后步兵上去,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清理。
这种战术,虽然有效,但速度极慢。美军就像是在地狱里,一寸一寸地推着小车前进。
巨大的伤亡和精神压力,让“战斗疲劳”(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ptsd)的案例急剧增加。许多身强力壮的士兵,虽然没有负伤,但精神已经彻底崩溃,被成排成排地后送到后方休养。
前线打得艰苦,后方的指挥部里,也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内讧”。主角,是两位都姓“史密斯”的将军。
海军陆战队的史密斯:霍兰·“疯狗”·史密斯,脾气火爆,性格强硬,看不得自己的部队推进慢。
陆军的史密斯:拉尔夫·史密斯,陆军第27步兵师的师长,性格稳重,打仗喜欢按部就班。
这就像把一个辣椒和一个黄瓜,放在了同一个碗里,迟早要出事。
矛盾的爆发点,在于陆军第27师的推进速度。在霍兰·史密斯看来,陆军的打法,简直是“磨磨蹭蹭”、“畏缩不前”。他觉得,陆军士兵缺乏陆战队的进攻精神,拖累了整个战役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