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82章 硫磺岛家书(第3页)

但战争,最终吞噬了一切美好的、浪漫的幻象。

1945年,硫磺岛战役爆发。西竹一男爵,以陆军大佐的身份,担任第26坦克联队的司令,率领部队参战。他指挥着岛上仅存的二十余辆轻型坦克,数次在夜间,向美军的阵地,发起勇猛的突袭。他不仅是一位指挥官,更是一名真正冲锋陷阵的军人。

当美军通过战场情报,确认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西男爵”,竟然也在岛上时,许多人都感到震惊——因为他们认识他,甚至有人曾经把他视作偶像。美国的广播中,甚至有人用英语向他喊话劝降,表示如果西竹一愿意投降,整个世界都会为他的性命而感到欣慰,不应该让一位“奥运英雄,死在这片肮脏的火山灰中”。

然而,西竹一并没有回应。他始终没有走出那片火焰与弹雨。据推测,他可能于1945年3月21日至22日之间,战死于硫磺岛的某处。他确切的地点、死因,都已不可知,他的遗体,也从未被找到。

这是战争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之一。

试想一下,你曾经喜欢的、甚至崇拜的某位异国明星——不论他是一位演员、运动员、抑或是一位骑士——有一天,却突然出现在了战场上,穿着敌方的军装,举起枪对准你,甚至要与你拼个你死我活……那一刻,你的内心,将经历怎样的一种复杂的冲突?是惊讶?是惋惜?还是出于本能的、毫不犹豫的开火?

西竹一的陨落,是硫磺岛战役中,一段特别的插曲。他的死亡,不只是一个军官的阵亡,更像是一个时代、一种浪漫幻象的彻底破灭。

这场战役的残酷性,也催生了空前的英雄主义。在硫磺岛的战斗中,共有27枚代表美国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勋章,被授予给了参战的海军陆战队员和海军医护兵。这一数字,超过了海军陆战队历史上,任何一场单一战役。

1968年,在日本政府获得美军的许可后,一支施工队,在硫磺岛上,进行道路修复和“战没者遗骨归还”的工程。期间,一台推土机在施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塌陷的、被掩埋的岩洞口。

在这个岩洞中,施工队员们,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东西:

大量的、堆积在一起的遗骨,推测为日军阵亡士兵。

将近200封,没有来得及投递出去的家信,信上的日期,大多写于1945年的2月中旬至3月初。

许多被整理得很好的布包,里面有信纸、家人的照片、护身符,以及从护国神社求来的御守。

小型的日记本,以及士兵们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孩子画的、稚嫩的画作。

信件的纸张,虽然大多已经泛黄破碎,但因为洞内环境相对干燥,仍然可以辨认出大量的文字内容。

这些在战后多年才重见天日的信件,其内容,极为感人。它们展现了那些被我们标签化为“狂热的日本兵”的、普通士兵们,在生命的尽头,最真实、最朴素的思想与情感:

一位士兵,对家人的平安祈愿:“愿母亲大人身体健康。我若未能归来,也请您一定照顾好弟妹。”

另一位士兵,对战争的怀疑:“弹药已尽,补给全无。敌人如地狱之鬼,从四面八方涌来。我已不知,我为何仍要坚守在此地?”

一位年轻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小一郎,你将来可否长大成人,会不会怨恨,父亲没有能够回来?”

还有一位士兵,对死亡的平静:“今夜之后,恐怕再无明日。但我心中,已无遗憾。只愿此信能够寄达,让你们见到我最后的思念。”

这些信件,后来震撼了整个日本,也被翻译后,部分收录进了美军的研究资料中,成为今天,人们研究硫磺岛日军心理状态、地下据点生活,以及战斗强度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2006年,好莱坞着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拍摄了两部关于硫磺岛战役题材的电影。一部,是以美军的视角,讲述那张着名照片背后故事的《父辈的旗帜》;另一部,则是完全以日军的视角,来展现这场战斗的《硫磺岛家书》。两部电影,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共同构成了对这场战役最完整、最深刻的影像记录,非常值得一看。

硫磺岛被成功占领后,美军的战争机器,已经将矛头,对准了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目标——琉球群岛。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冲绳岛战役。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场,也是规模最大、最血腥的一场登陆战役。

此时的日本,已经是山穷水尽,日暮途穷。而冲绳,已经逼近了日本的本土。面对亡国的危机,日本军国主义的丧心病狂,也必将达到顶峰。

不过,在讲述那场最后的血战之前,下一回,我们将再次把镜头,暂时从太平洋,转向遥远的欧洲战场。此时此刻,纳粹德国的丧钟,也已经敲响。在盟军东西两线的夹击之下,第三帝国离最后的覆灭,已经不远了。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这个共同的、强大的敌人,快要消失的时候,盟军内部,特别是美苏之间的裂痕,也同样,在慢慢地被放大……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