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遥远的桥(第2页)
“蒙蒂,你在耍宝!你根本办不到!”
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在艾森豪威尔接下来一句严厉的斥责中,达到了顶峰:
“稳住,蒙蒂!你不能那样跟我说话,我是你的上司!”
最终,艾森豪威尔的决定,并非一个纯粹的军事决策,而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智慧的、复杂的妥协,和一次高明的内部管理手段。
蒙哥马利,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是整个大英帝国的骄傲。在政治上,彻底否决他的计划,会严重损害本已脆弱的英美同盟关系。因此,批准一个规模缩小了的、目标也更有限的“蒙氏计划”,既能安抚这位桀骜不驯的下属,让他保持积极性,又能为打破前线的僵局,提供一种可能性。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但也是艾森豪威尔作为一名联盟统帅,为了维系联盟团结、管理复杂的指挥关系,所必须采取的必要之举。
于是,一个代号为“市场花园”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就此诞生了。
艾森豪威尔,同意了蒙哥马利的方案。但目标,从遥远的柏林,缩减为了在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下游,夺取一个关键的桥头堡。他向蒙哥马利承诺,会给予他“有限的补给优先权”,为其每天额外提供1000吨的宝贵物资。
一场旨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史无前例的豪赌,就此拉开了序幕。
1944年9月17日,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星期日。
清晨,在英格兰南部的各个机场,引擎的轰鸣声,震彻云霄。一支史无前例的、庞大的空中舰队,拔地而起。超过2000架C-47运输机和“霍莎”滑翔机,如同遮天蔽日的蝗虫群,载着来自美国第101、第82空降师,和英国第1空降师的、超过名伞兵和滑翔机步兵,浩浩荡荡地,飞向了荷兰。
盟军空军,对沿途所有已知的德军高射炮阵地,进行了地毯式的猛烈轰炸。这使得这支庞大的机群,在飞往目标区域的途中,损失极其轻微。
与诺曼底登陆时,那场混乱的、在黑夜中进行的空降相比,这一次的着陆,堪称完美。在朗朗的白日之下,绝大多数的部队,都在预定的着陆区1000米范围之内,成功着陆。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荷兰的田野上空,如同鲜花般绽放。整个场面,蔚为壮观。士兵们的信心,也空前高涨。
然而,一场极具戏剧性的、黑色幽默般的巧合,正在发生。
当英国的伞兵和滑翔机,如同秋天的落叶一般,纷纷飘落时,德军B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以防御战专家而着称的瓦尔tep·莫德尔元帅,正在其位于阿纳姆市郊外、欧斯特贝克镇的塔菲尔堡酒店里,悠闲地享用着他的午餐。
空降的地点,几乎就在他的指挥部的头顶上。
当第一批英国伞兵的身影,出现在酒店窗外时,莫德尔元帅的第一反应是:卧槽!盟军派来了一支特种突击队,目标是活捉我本人!
他立刻抛下了手中的餐盘,抓起自己的元帅权杖,以一种与他身份极不相称的、惊慌失措的姿态,仓皇地逃离了酒店,驱车直奔驻扎在附近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长威廉·比特里希将军的指挥部。
这看似偶然的巧合,却成为了盟军整个宏大计划中,最为致命的一处厄运。
盟军的策划者们,完全是基于“德军在荷兰的指挥系统,已经崩溃”这一错误的假设,来制定计划的。结果,他们不偏不倚地,将自己的伞兵,降在了德国最善于化混乱为有效防御的、最顶级的防御大师的餐桌旁边。莫德尔素有“希特勒的救火队员”之称,以其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超强能力而闻名。在空降开始后的短短几分钟之内,德军非但没有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反而由其最能干的防御大师,亲自接管了战地指挥。
盟军整个计划的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敌人指挥失灵——在行动开始的第一时间,便已不复存在。
厄运,接踵而至。
盟军的整个计划,还建立在另外两个致命的情报失误之上。
首先,他们完全忽视了荷兰抵抗组织和盟军自己的航空侦察,所提供的、关于阿纳姆地区,存在德军装甲部队的确切情报。事实上,刚刚从法国诺曼底战场上撤下来、正在此地休整的,正是比特里希将军指挥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下辖党卫军第9“霍亨斯陶芬”师和第10“福登斯堡”师的残部。
尽管这些部队,在诺曼底遭受了重创,人员和装备都不完整。但他们依然拥有坦克、突击炮、重炮,和一大批经验丰富、杀气腾腾的党卫军老兵——而这些,恰恰是只装备了轻武器的空降部队,最无法对抗的噩梦。
第二个,也是更具毁灭性的失误,在空降开始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发生了。
德军的士兵,在一架被击落的美军滑翔机的残骸中,发现了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当他们打开公文包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装着的,是“市场花园”行动的、完整的、详细的作战计划!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清清楚楚地标明了,盟军每一个空降师的攻击目标、着陆区域,和地面部队的详细行动路线。
这场盟军精心策划的、出其不意的奇袭,瞬间,就变成了一场对德军指挥官来说,完全透明的、“开卷考试”式的防御战。
在地面上,“市场”行动初期的战果,喜忧参半。整个计划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暴露无遗。
美国第101空降师(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最南端的埃因霍温市,和周围的一系列桥梁。他们成功地夺取了大部分的目标,但在最关键的、位于松镇的大桥,德军的工兵,就在美军伞兵的眼前,成功地将其炸毁。这立刻为后续地面部队的前进,制造了一个严重的瓶颈。
美国第82空降师(师长詹姆斯·加文将军):他们神速地拿下了格雷夫镇的马斯河大桥,和具有战略价值的赫鲁斯贝克高地。然而,加文将军,犯下了一个关键的判断失误:他没有立刻集中兵力,去攻击最重要的目标——奈梅亨公路大桥,而是优先巩固了自己刚刚占领的着陆区。这个谨慎的决定,给了德军宝贵的几个小时,来加强奈梅亨大桥的防御。
英国第1空降师(师长罗伊·厄克特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最远端的、也是最重要的阿纳姆大桥。而他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为了保护运输机,免遭德军高射炮火的攻击,策划者们,将他们的着陆区,设在了距离阿纳姆大桥7到9公里(约5到6英里)的、遥远的西部郊外。
这个决定,完全牺牲了空降作战最重要的元素——突然性。它迫使英国的伞兵们,必须徒步长途跋涉,穿越地形不明的、可能布满敌人的区域,去攻击一个早已经有所警觉的目标。
更糟糕的是,他们携带的英制22型无线电通讯设备,性能极差,几乎在落地之后,立刻就全部失灵了。这导致,英军的各个营之间,以及各营与师部之间,完全失去了联络,变成了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作为“花园”部分的地面部队——由布赖恩·霍罗克斯中将指挥的、精锐的英国第30军,开始了他们的征程。这支由谢尔曼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强大力量,沿着一条狭窄的、仅有两条车道的公路,向北全速推进。这条路,后来被士兵们,用血和泪,命名为“地狱公路”。
按照计划,他们应该在48小时之内,行进103公里,抵达阿纳姆,与英国伞兵会合。然而,在松镇那座被炸毁的桥梁面前,他们被迫停下了脚步,焦急地等待着工兵部队,架设起一座新的贝雷桥。
在行动的第一天,宝贵的几个小时,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条狭窄的公路,已经开始显露出它作为“死亡陷阱”的狰狞面目。
战斗的核心,很快就聚焦在了两座关键的桥梁上:奈梅亨大桥和阿纳姆大桥。